(云南省景洪市勐旺鄉中心小學 云南景洪 666100)
中國傳統文化是隨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演變逐漸積淀出來的我國文化精華,對于人精神素養的養成有重要意義,里面蘊含著無窮無盡的寶藏等待我們去研究學習。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勢在必行。小學是基礎教育重要的奠基階段,從小學開始加強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德,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加強學生對于民族和國家的熱愛,樹立民族自信心,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積累一定的人生經驗,使得中華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繁榮昌盛。[1]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教育,即教書育人,是文化傳承最主要的途徑。學生的三觀主要是在小學時期形成,形成后會對其一生都具有指導作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傳統文化當中認為教育中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先育德才能育人,同時,在傳統文化當中對于學生的品德有十分明晰的要求和范例,人教版語文教材《大禹治水》中體現了為國為公的奉獻精神,孔子認為學生應當做到“文、行、忠、信”,教師為學生講述歷史上許多的文人志士因遵循儒家學說成為名族的英雄。帶領學生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而使學生的人格魅力得到提升。[2]
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不只是社會工作人員的壓力逐漸增大,學校學生,包括小學生的壓力也日漸加重,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學習成果相比,教師往往忽略學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教學大綱中規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要加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中國的歷史當中,文人墨客通常命途多舛,在帶領學生了解歷史名人的作品的同時,對作品的寫作背景進行介紹,通過這些歷史事件告知學生面對困境的正確人生態度,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風風雨雨,深刻理解“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選自人教版語文教材)”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增強學生的抗逆境能力,加強心理素質。
升入小學后,學生的審美能力逐漸形成,教師在學生的審美觀形成階段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詩歌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主要形式,也是寄托人的情感,給人以美的享受的重要載體。教師帶領學生對各種類型的詩歌如山水田園詩等進行剖析,幫助學生體會詩歌中詞藻的運用,內容的映射,意境的優美來體會古代文人對于生活的熱愛,于身邊美景的喜愛,對于人情往來的歡喜,如人教版語文教材《游山西村》的悠然,《望廬山瀑布》的享受,《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深情,從而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升,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得學生形成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正確審美觀。
文化來源于生活,是對中華歷史的一種總結。傳統節日同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如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中國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設立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詩人在登高節有感而發寫下的詩篇。指導學生查詢傳統節日的相關資料,記錄在冊,然后請學生作為主講人,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講解給其他同學聽,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投票,選出自己喜愛的節日,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獎勵。引導學生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學生感受到文化就存在在日常生活當中,提升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自主能動性。
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交流方式分為口述和書寫兩種,提高學生的表述能力也是教師的教學目標之一。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其文學作品中,將語言表述技巧運用得十分熟練,將文人置身的環境,感受的氛圍與自己的真情實感描繪的栩栩如生,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寫的場景將學生帶回那個世界。教師指導學生對這些優美的文學作品進行賞析,了解文人的語言表述技巧,逐步積累語言表述的經驗,提高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為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夯實基礎。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色彩和動畫的感知能力較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應適當運用多媒體設備幫助學生感受詩歌中描寫的情景,理解詩人想要抒發的情感;或者由學生自己對詩歌中描寫的意象進行理解,以圖畫的方式畫出來,并向老師進行解釋說明,教師從旁補充說明,修改學生的理解誤區或遺漏。用具象化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中國古典文學的美好之處,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雖然小學生仍處于年輕的階段,人生剛剛開始,但積累一部分的人生經驗仍是十分必要的。一部部文學作品是歷史文人對于自己人生的描述,也是對于后人的告誡。通過教師對作品的講述,了解文學作品背后的故事,不需深入了解,領悟部分的社會生活規律,積累一定的人生經驗,指導學生不被事物的表象迷惑,發現其本質屬性,初步擬定自己的人生追求,為今后的人生規劃奠基。
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小學教師同樣具有指導作用,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同時,可以了解年輕一代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從而發現傳統文化的創新學習思路,使得自己了解學生的想法,便于改善授課方式,解決部分在教學當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同時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于傳統文化傳達的精神經驗的領悟,修身養性,以更加熱情的方式投身到教學事業當中,用自身對于文學的熱情感染學生。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于學生行為習慣、道德品質的養成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小學是學生發展形成的重要階段,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應當重視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吸收接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對于學習的自主能動性,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