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寧縣第四小學 寧夏中衛 755100)
眾所周知,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學導入作為教學環節的重要內容,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素質教育的日益普及,教育改革逐漸深入,新的教學方法也逐漸被廣大一線教育者的重視,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很難有效的將教學導入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從而使教學導入的作用很難從分發揮。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導入為出發點,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導入方式的現狀進行研究,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提出了優化建議。[1]
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師通常會將絕大多數的時間放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很少會對教學導入方式進行精心設計。這也導致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忽略教學導入,而直接進行平白直述小學語文教學,即使一些教師嘗試使用課堂導入,但是也很少使用導入式的過渡詞,而是簡單直述的說明本節課要學習什么知識點,需要完成怎樣的任務,達到什么樣的目標。盡管這種直接導入方式可以讓學生明白本課的任務,也能達到一定效果,但是這種導入方式不適合的小學生,因為小學學生年齡偏小,學習注意穩定性不強,具有很強的好奇心,自制力差,并且他們對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具有很強的學習積極性,而對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就缺乏主要性。因而,小學語文教學單一的直接教學導入很難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2]
當前,小學語文課程導入方式內涵不足,過于形式化。新課導入主要目的是傳達學習目標,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但是當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對教學導入的內涵理解存在偏差,認識不夠全面。導致一些教師將導入的作用,單純的理解為調動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忽略了導入的真正目的。比如,一些教師通過與課堂內容毫不相干的笑話、新鮮事來進行課堂的導入,而這種導入方式實質上已經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體,對于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沒有實質上的幫助,相反是浪費了大量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3]
在小學語文的新課導入中,存在很多不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的導入方式。語文課程本身就是一門語言的學習,如果不能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學習時就會感到非常枯燥。而在實際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會忽略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而采用枯燥,死板的的教學導入方式,進而使小學生在課堂的開始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對于小學生而言,最容易被接受的導入方式,就是源自生活的實例。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新課導入時盡可能貼近實際,源自生活讓學生在體驗生活中感受語文的樂趣。
導入在課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是教學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小學語文教學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教學語文教師應該重視教學導入的設計,使導入設計的內容能夠符合教學目標,導入方式更加多樣化,趣味性也更強,進而不僅可以到達教學目的,而且能夠激發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新課導入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導入法,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這一心理特點,采用設置懸念法進行課堂導入,在講解狐假虎威這一寓言故事時,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就可以先設置懸念“一只老虎和一只狐貍,誰怕誰?誰會吃掉誰?”引發學生思考,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會說:“老虎會吃掉狐貍。”“當然是狐貍怕老虎了。”然后,老師說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講的就是老虎怕狐貍。這樣與學生認知相違背的故事,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嘗試使用創設情境導入法、音樂導入法等導入方法。[4]
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過程中不僅是引導者,同時也是“參與者”和“合作者”,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與知己。首先,在小學語文導入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能夠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一起學習知識。同時在導入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善于通過溫和、委婉的語言來和學生建立平等的合作關系,比如“你還有那里不懂嗎?”“不要緊,你再想一下”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從導入中培養發言的信心。其次,教師要懂得多鼓勵少批評,在導入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表揚那些積極發言和勇于發表不同意見的同學,還要鼓勵那些平時膽小怯懦的同學,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進而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你回答的很對!”“你很有想法!”等,進而努力營造一個平等、愉悅、輕松、安全、和諧、充滿生命活力的開課氛圍。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感體驗下開始語文學習。
課堂導入技能是教師教學技能成長中的重要一環,小學語文教師掌握良好的課堂導入技能,不僅能促進自身專業的全面發展,而且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因此,這就對相關一線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一線教師能夠不斷探索,勇于創新。在進行導入方法的選擇時也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語文的學科自身特色,設計出多樣的、具有吸引力課堂導入,從而吸引小學生積極的進行小學語文的學習,從而達到“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導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