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區關上實驗學校 云南昆明 650200)
數學是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往往在新知識的學習中需要對舊知識進行潛移默化的復習。小學生記憶力和聯系性比較欠缺,有時大量的信息又會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微課以其短小、精煉、包含信息廣等特點,讓學生在易于接受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復習舊有的知識。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是將平行四邊形通過“剪―移―拼”的方法拼成一個形狀變化而面積不變的長方形,然后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推導這一公式前,需要學生回憶關于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這一知識距這次學習的時間又較遠,這時教師就可以用微課在課前通過提問“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喚起學生的記憶,再利用PPT的動態效果及線條顏色的變化,向學生展示平行四邊形高的畫法及高與底的對應關系。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是學生課堂學習的中心,也是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和引導學生探究的核心內容,在以往教師往往設計大量的環節讓學生逐步去感悟知識,學生學得吃力,教師設計得累心。微課則恰恰用直觀的形式讓學生更易于接受。[1]
如在教學“植樹問題”時,通過微課視頻首先提醒學生要做的題是“兩端要栽”,還利用圖片舉例讓學生明白什么是“間隔”。然后,利用化難為易的方法,將例題轉化為簡單的線段圖,畫三個點出現兩條線段,畫四個點出現三條線段……引領學生觀察得出“畫的點數總比得到的線段數多一”的規律。最后,筆者又用小路替換線段,小樹代替線段上的點,再觀察發現其間的規律:種樹的棵數總比數的間隔數多一。得出了這個結論,例題中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學生不僅學得有興趣,而且在潛移默化中解決了重難點。[2]
隨著經濟條件的不斷提升,計算機已經成為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家用電器之一,如何提高學生在家學習、做作業的效率,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日益關心的問題。微課的介入為其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途徑。微課資源在學生家庭在線學習中非常適合學生的“主動”學習,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有效學習資源。學生在教師的指點下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制訂在線學習計劃,在微視頻和相關資源以及其他學習者、教師所組成的環境下進行在線學習。這樣的舉措應當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有利的探索。以QQ群教學研究課題為例,筆者就是運用QQ群這一載體,將大量的微課視頻上傳于群共享中,讓學生不僅可以利用計算機,甚至可以利用手機來進行數學學習,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也為家長了解學生學習狀況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臺。
微課的制作就是教師成長的過程,不僅是技術上的提升,更是教學技能的升華。微課是針對一個議題、一個知識點,通過教師精心的設計制作而成的教學精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對知識的展現,教學技能、教學設計的使用進行更加合理的整合,這種知識技能的融合就是教師對課程設計的能力和對知識點把握的能力提高的過程。如在設計“植樹問題”微課時,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學生學習這一知識的難點在哪里?如何用微課這種技能來解決這一問題,從而讓學生更易于接受和內化?與此同時,還要學會PPT、錄屏、截屏等信息技術技能。教師在錄制微課時,語言的表述與掌控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是能否將教學重難點表述清楚,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關鍵。在實踐過程中,還要根據學生對微課視頻的接受情況進行微課的再調整、再設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所收獲的是任何培訓都不能給予的智慧和實踐經歷。
微課有如此多的優點,那是不是所有的數學教學都要使用微課呢?微課是不是就可以代替所有的數學教學與學習呢?當然不是。微課的使用要適時、適度,這就要求教師在使用微課時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尤其是在農村小學,有的學生家里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如果教師采用大量的微課進行教學,就會有失教育公平。其次,微課教學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計算機、手機等設備,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而不至于以此為借口沉迷于網絡,這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所要面臨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進行積極正面的引導,在使用微課時要適時、適度、適量,因材、因人、因條件而定。[3]
筆者在利用微課進行教學時,采用QQ群的方式,讓學生的父母也參與其中,這種辦法有三個好處:一是家長可以為學生家庭學習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保障學生網絡學習的有效性;二是家長在參與過程中接受再教育,和孩子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親子學習模式,有助于學生解決疑難點;三是教師、學生、家長可以在群中進行交流,進一步提高全員學習的積極性,形成和諧互助的育人氛圍。
微課作為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產物,必將發揮其在學校信息化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必將以其更加簡潔、精煉的展現形式詮釋“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的新真諦。同時面對新的教學模式,應該采用適合本土學生的學習特點,認識到微課給學生帶來的有利影響,充分利用好它,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