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在 《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說: “一個真正的設計師,應該能夠豐富設計這一概念。”依照原研哉的觀點,我們可以這樣推斷,一個真正優秀的語文教師或者有影響的研究語文教學的學者,他應該不僅能把語文課教好,而且能夠豐富語文這一概念。縱觀21世紀中國基礎教育的語文教學領域,著名教育家程少堂便是這樣的人。他創立的 “語文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中國語文教學美學話語的一場革命。而這場中國語文教學美學話語的革命歷經了語文味、文人語文和語文味教學法這樣從理論到實踐的三個階段。
程少堂認為, “語文味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為宗旨,以共生互學 (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師生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既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生發思想之快樂與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p>
語文味這一概念 “作為典型的民族美學話語,體現出中國傳統重整體把握、重直覺感悟、和而不同和混沌模糊的思維特點?!边@和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造性轉化密切相關。
在中國傳統審美理論中,所有藝術的最高境界都與詩有關系。詩的最高境界是 “有味”,即 “詩味”。由于 “味”或 “滋味”范疇反映了漢語言文學的審美個性,中國古典美學家將 “味”這一概念創造性地轉化成中國古典美學的基本范疇。著名美學家、復旦大學朱立元認為, “味”是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基本范疇,是中國古代美學體系的邏輯起點、歸宿點和立足點。著名美學家、四川大學皮朝剛認為, “味”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概念。
語文教學本身也是一門藝術,它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說是 “有味”,即語文味??梢哉f,語文味理論也是對中國古典美學中 “味”或 “滋味”范疇的創造性轉化。以語文味為邏輯起點,有可能建立具有中國特征的,因而與現有的移植西方的體系可以對峙互補的漢語文教育美學新體系。
語文味教學思想主張在學習語言的基礎上,進行文章領會、文學欣賞,繼而達到文化開掘之價值推送的目的。語文味教學既強調一篇課文的有機整體性,又要求將一篇課文從語言、文章、文學、文化四個維度進行觀照。四個維度中,語言是基點和中心點,文章是重點,文學是美點,文化是亮點。這種從語言、文章、文學、文化四個維度對文本進行全息觀照的教學思想,準確地反映了語文教學的內在規律,它將中國語文教學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江蘇兩位語文教育專家王愛華、曹春華在研究語文味時指出: “大量檢索出的文獻表明語文味的影響已經遍及全國,深入人心, ‘語文味’從當初的一個實驗性、先鋒性的話語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成了語文人的顯語、共用語和日常用語。 ‘語文味’理論是引領21世紀中國語文教育改革走出困境的一個突破口。‘語文味’成為一根指針,指明了語文課堂的方向?!?/p>
山西大同大學教授張毅在研究語文味時認為:“在百年中國母語教育史上, ‘張之洞——葉圣陶——程少堂’一線相連?!?‘語文味’事實上已經成為中國語文界行業表達職業理想的公共用語,作為能夠準確把握學科特點、體現中國精神、反映中國文化的本色的中國話語的表達, ‘語文味’正是對偉大的中國夢在我們學科的具體呈現的準確描繪。 ‘語文味’是我國母語教育界對中國美學當下重視 ‘中國體驗’趨勢的話語回應,是漢語文教育工作者對于自身話語的一種追尋?!睙o論是多所高校的碩士生將語文味作為論文選題來研究,還是高校開設課程來進行專門研究,抑或是在基礎教育界,具有廣泛影響的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分三次用大篇幅的 “程少堂教改之探索”專欄進行推介,學術界這種自發或者自覺的研究,將語文味的學術價值向縱深挖掘。它昭示著,語文味理論與實踐必將以一往無前的態勢在中國語文界繼續擴大著影響。
這種影響日益深廣的追求充滿詩意、創造至樂和幫助學生構建精神家園的語文教育思想,其實是反映了漢語語文教育工作者對于自身話語的一種追尋,旨在突破單一工具性 (“有用”)的藩籬,尋找人文性(“無用”)的樂園,即讓精神上無家可歸的語文教師和學生一道,找到一個可以詩意棲息的精神家園。
為了回歸語文教學的本源,充分煥發語文教學的生命力,程少堂在學術界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語文味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人語文的思想,將抽象的語文味引入研究的具體化。
程少堂認為: “文人語文,即由文人所教授,含有文人之趣味,在教學過程中不過多考究教學技巧,而于課之外,能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的語文課。簡單地說,以文人的情懷來上語文課,就應該稱之為文人語文?!?/p>
“文人語文”這個概念,是受中國近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陳衡恪和著名評論家張修林關于 “文人畫”和 “文人”定義的影響的。在這個概念中特別強調踐行者具有文人之趣味、感想和情懷,亦即具有文化意蘊、性靈與思想,有著創造性、獨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等。
文人語文的出現,不僅是對語文教學本質的認識,而且傳承了中國傳統美學的 “美在意象”思想。
著名美學理論家葉朗、朱光潛、宗白華等認為“美” 離不開人的審美活動, 是審美活動中 “情”“景”相生的產物。而從中國傳統美學的 “美在意象”思想來看,文人語文所主張的文人趣味等則不僅從形式上,而且更在內涵上通過創造 “有我”之意境來創造美,其核心與靈魂正是中國傳統美學 “美在意象”思想的現代轉化。
2011年6月30日,程少堂應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之邀,作了 《從 “冷美學”到 “熱美學”——以語文味為例談中國語文教學美學視界的轉換》的講座,程老師在講座中明確指出,文人語文概念與理念的提出,標志著中國語文教學美學理論從過去的 “無我” 的 “冷美學”, 轉型為 “有我” 的 “熱美學”, 標志著一種用中國審美經驗解決中國語文教學美學問題的、有中國特色的語文教學美學新體系,終于找到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找到了自己的 “關鍵詞”(核心概念)和 “關鍵句式” (核心觀點),這種新的語文教學美學話語,和目前流行的以西方美學理論為支撐的語文教學美學理論可以對峙互補。
這樣的表述可能比較抽象,但是,只要我們仔細閱讀程老師在2011年第2期 《語文教學通訊》上發表的 《呼喚 “文人語文”》一文,就不難發現,文人語文是一種表現性、抒情性的語文教學,它主張教師可以通過語文教學來抒情言志,具體說,是將教師自己的生命體驗和文本的思想內容、情感有機交融,在此基礎上重鑄出一種既來自文本又高于文本的一個嶄新的教學主題。文人語文主張語文課就是語文教師創造的藝術作品,語文教師要像作家、藝術家創作作品一樣把語文課當成作品來創造,這個創造過程應該且必須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要做到并實現 “課如其人” 的 “有我”。
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種創造性的思想,也是受到美國康奈爾大學英語系M·H艾布拉姆斯的現代文學理論著作 《鏡與燈》的影響。艾布拉姆斯在書中將兩個常見而相對的用來形容心靈的隱喻放到了一起:一個把心靈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是為“鏡”,與模仿論相對;一個把心靈比作一種發光體,認為心靈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是為 “燈”,與表現論相對。借用 “鏡與燈”的隱喻,程老師把以前借用西方美學話語系統作為理論支撐的語文教學美學話語看作是 “鏡”,而把以文人語文為中心的中國語文教學美學新體系看作是 “燈”。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話語的轉換,是將過去的現實主義性質的中國語文教學美學,轉換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統一的真正中國化的語文教學美學話語。這是基于中國美學傳統的創造性轉換,當然也可以稱之為革命性的轉換。
當代研究語文教育教學美學總體上是以西方美學理論為理論支撐的,是一種不強調生命體驗融入教學過程的 “冷美學”,說到底,是一種自信與自尊不足的表現。而中國語文教學美學新體系,將來自中國傳統味感美學的語文味,和脫胎于中國美術史的文人畫的文人語文,作為中國語文教學美學的雙核,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 “美在意象”作為構建中國語文教學美學的理論資源,能夠反映語文教學的審美個性,用中國的審美經驗解決中國語文教學的審美問題,即強調教學過程中融入師生的生命體驗,這就是 “有我”的 “熱美學”,這樣就能消除語文教師與語文教學長期保持 “離間”距離的現象。只有以抒情為內涵的表現性得以發揚,才可能讓語文教學進入審美過程,才可能在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獲得精神的極大解放,才可能看出語文教學的充分自信與自尊。
中國當代語文教育史走過了漫長的六十年追尋之路。在這條路上,有心有情有信念的語文人,內心深處想必總能聽到一種深切而深情的呼喚——那是對有中國特色、能反映漢語文教學規律、體現漢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審美個性的新的語文教學語言的歷史性呼喚。在這種呼喚中,語文味教學法誕生了。
程少堂認為, “語文味教學法,是以語文味教學理論為指導思想,以教學過程中師生共生、共賞、共創、共享、共鳴、共融、共進為教學宗旨,以既要就語文教語文又要跳出語文教語文,使教學成為真、善、美、樂相統一的過程等為教學原則,以 ‘一語三文’教學模式和其變式為主要教學方式,以語言、文章、文學、文化為教學內容要素和教學過程結構,以融合文本思想內容與師生生命體驗打造新的教學主題為教學重心,以營造教學審美意象與意境、建構教學藝術作品為教學追求,同時又充分具備語文教師和學生通過語文教學來抒情言志并實現價值推送之功能的一種 ‘有溫度’的表現性教學法?!逼渲?, “一語三文” (語言、文章、文學、文化)是對其核心內涵的具體闡釋和操作性表達。語言需要滲透到文章、文學、文化各要素之中,或者說文章、文學、文化的教學都要通過語言教學來體現,語言是這四個要素的基點和中心點,同時又要強調文章、文學、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相對的獨立性,主要有利于強化教學的層次性和邏輯性。
一方面,語文味教學法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割不斷的緊密關系??鬃诱J為詩 “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 可以怨”, 魯迅認為 《史記》 是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些觀點都表明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史書,既有現實主義的一面,也有浪漫主義的一面。換句話說就是在作品中寄予干預現實、批評社會的濃重的表現和抒情的色彩。以此類推,作為研究中國語文教學的理論自然也理應具有這樣的功能,即語文課可以 “怨”,可以言志。這是語文味教學法主張具備“有溫度”和 “表現性”的依據。
另一方面,語文味教學法也是回應語文教學實踐的呼喚。2002年,程少堂主講了語文味的發軔之作《用另一種眼光讀孫犁:從 〈荷花淀〉看中國文化》大型公開課,多家媒體廣泛討論,彈贊皆有。但這堂課被共推為我國新課改后產生重大影響的有代表性的課例。著名語文教育研究專家王榮生認為:程少堂的《荷花淀》課例 “教學是別開生面的,給我們帶來的沖擊力量是巨大的,對教學改革的突破不但是一般的教學方式的變革,而是 ‘教學內容的創生’”。近年來,不少一線語文老師在津津樂道之余,卻有如下感嘆: “語文味教學好是好,但我們要應付考試啊。”還有的說: “語文味教學法教出的課雖好卻無法復制?!币笠环N教學法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甚至一定程度的 “傻瓜化”特性,這是有其合理性的。畢竟,大部分一線教師學習模仿一種教學法需要依靠一些比較明晰、簡易的操作程序。
鑒于此,程少堂開始了對語文味教學模式的探索,這種探索到2007年4月主講的全市性公開課《在 “反英雄”的時代呼喚英雄: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細讀》開始成形,到 2012年主講 《毛澤東的文化魅力與英雄悲?。骸扒Ч诺谝辉~”毛澤東<沁園春·雪>文化密碼解析》一課成熟。這個 “形”就是 “一語三文”的教學模式框架。語文味教學法的提出,就是讓語文味教學盡可能操作化、簡約化,但不是媚俗的 “傻瓜化”。換言之,就是一半是 “舊時王謝堂”,一半是 “尋常百姓家”。
語文味教學法就其 “一語三文”的教學模式而言,主要著力點是 “全面模式” (常式)的語言、文章、文學、文化四要素的動態組合。同時,也著力 “重點模式” (變式)的創新變化。比如,以文章為視角的細讀結構:語言—變換—賞析;以文學為視角的細讀結構:審美—把玩—創造;以文化為視角的細讀結構:精神—感召—升華。語文味教學法雖然也講模式,但不主張模式化,追求的是在這種變與不變中,形成有機統一,煥發生命力,從而真正解放語文教學。
語文味教學法主張的是主客觀統一的教學法,特別重視師生共享教學過程,這樣一來,語文老師也隨之獲得精神解放。這種解放主要表現在教學中能有一種內在的審美情緒一脈貫穿。我們知道,缺少審美情緒的語文教師很容易產生職業怠倦,失去創造激情。語文教學一旦進入審美過程,教學主體就會找到自己的教學樂趣——在工具性、人文性的游戲之間,找到自己的快感,教學主體就進入自由王國或逍遙游狀態,就會獲得精神的極大解放。這樣的教學,當然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同時也使語文教學過程成為語文教師展現文化眼光、釋放人生情感、體驗職業美感與揮灑生命的創造性的重要途徑,從而為語文教師的職業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內發動力。
在教學實踐中,傳統的語文教學雖然也會關注語言、文章、文學和文化這四個要素,但更側重追求教學課文主題。這一過程類似于醫學成像中的X光透視,是對文本進行平面掃描,是靈魂不在場的教學。而語文味教學法則是CT技術,是對文本進行分層掃描。在這一過程中,主張將師生的生命體驗融入教學過程,并變成教學資源,它會 “迫使”教師從語言、文章、文學、文化四個層面對文本進行解讀,從而使教學內容層次更加豐富,讓語文教學美起來。
語文味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語言, “一語三文” “教學主題” “生命體驗” “價值推送” 等構成了 “核心詞匯”; “以順應語文教育教學規律為前提”“以語文味和文人語文教學理論為指導思想” “以實現師生共同發展為宗旨” “使語文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創造美的過程”等構成了 “關鍵句式”。因而能確保語文味教學朝著主客觀統一的教學方向發展,繼而從作品中發掘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思維、生活、情感方式,激活人對生命的熱情,激發人對真、善、美的進一步追求,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尊重感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覺、自尊和自信,與此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多元文化觀和確立文明價值觀,領悟人生真諦和哲理,產生具有生命哲學高度的人生感悟。
綜上所述,語文味、文人語文和語文味教學法這三個概念,是語文味理論與實踐探索之路上的三座里程碑;也如同三個路標一樣,將繼續引領對語文味有興趣的人們,走上語文味理論與實踐探索之路。這條語文味之路,可以把她想象成為應接不暇的山陰道——語文味這個概念是起點,也是一個有著終極關懷的價值導向;文人語文是另一段風景的標志,它標志著語文味更傾向于人文性、文化性、內涵性的理解,更希望通過文人語文的價值追求,讓語文老師成為一個有如 “中國文人”般有內涵、有豐富內心世界的人。語文味教學法更是一張詳細的風景導游圖般的教學指引,把語文味理論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讓喜歡語文味、愿意踐行語文味的語文教師有一個可以清晰掌握的教學法。如此,語文味理論和實踐就會更加發揚光大了。
語文味——文人語文——語文味教學法,是一條從抽象走向具體,從理論走向實踐的明確路徑。文人語文是語文味的理念進一步具體化,語文味教學法則是在實踐層面的操作化。語文味之 “道”,則表現在它本身所包含的陰陽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與轉化,具體說,就是由文人語文教學觀 (理論)之陰與語文味教學法 (實踐)之陽兩個方面構成的對立統一雙向發展運動,推動語文味理論與實踐探索不斷向前發展,從而推動中國語文教學美學話語發生一場革命。
我們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這場革命將會給語文教學的課堂帶來這樣優美的風景——語文課堂上彌漫著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美。在其樂融融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教得神采飛揚,學生學得興致高漲,師生雙方都全身心投入,這時課堂上就會出現莊周夢蝶般的現象:學生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學生,教師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教師,不知道是學生變成了教師,還是教師變成了學生,教師、學生、教材、教法、教學環境之間融為一體。此時此刻,如果把教師與學生當成是教學過程中的 “人”的因素,而把教材、教法、教學環境當成是教學過程中 “天”的因素,那么,彌漫著語文味的語文課,就會出現中國古典哲學 “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在這里,語文教學也就從必然王國走向了自由王國,人的心靈就會超越世俗羈絆,詩意的棲居大地之上。
[1]程少堂.語文味教學法[M].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15.
[2]張毅.論以“語文味”為邏輯起點的語文教育美學的構建[J].語文教學研究,2009,(9).
[3]朱立元.天人合一:中華審美文化之魂[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