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師為指導、學生為主體”是新課標新的教學理念,而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將其合作、探究、創新、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有效培養,就應該將新型的多元化教學方式引進,以此從各個方面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探討,如何使學生從最初的階段就養成數學素養。
興趣是學生對一門課程喜愛的基礎,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想學生的素養可以得到培養,就應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使教學目的得以實現。
對于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這個年齡階段的求知欲、好奇心都較為旺盛。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選取 “奇妙的數學”作為教學的主題,在網上下載相關的資料,從而向學生介紹有趣的數學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進行 “因數是兩位數的乘法”教學時,教師講完課文的例題后,可以出一組式子給學生深入記憶: “23×11、42×11、39× 11、123×11、358×11……”,然后進行提問: “上面這組算式請同學們以最快的速度進行計算?”由于學生并不能完全透徹的理解課文的內容,他們或是搖頭、或是進入沉思。此時,教師則以最快的速度將答案計算出來,讓學生在驚訝的同時進行驗算,讓其心理產生疑問 “為什么”。由此,教師通過 “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將其引入課堂。以上例子,說明了興趣不僅是學生提高數學學習的重要環節,而且還可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進而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提升以及增強。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于小學生而言,能夠將其意志品質、學習習慣有效培養,這可以成為其在學習數學上的一大助力。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僅要確保教學品質,同時還應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可針對學生的性格、愛好、特點等各方面制定方案措施。華羅庚曾說: “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這句話的本身意義就是說鍥而不舍的精神才是成功的秘訣。教學時,教師可對學生提出明確要求。比如:在教師上課、同學發言時,學生必須要認真聽;對于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學生必須要按時完成;面對任何的問題時,首先要獨立思考,養成認真計算的習慣;保持書面整潔;及時改正錯誤的題目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精神,進而讓良好的學習習慣得以養成,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培養能力。而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其技能是重要的 “使命”以及終極的 “目標”。而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則是讓學生懂得深入思考、有效實踐、科學推理,同時,也是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比如,在進行 “筆算兩位數乘法”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一組乘法算式: “25×2、25×4、25×8”,要求學生采用口算,由于以上式子是具有規律性的,學生很快就給出了答案。再循序漸進進行提問: “同學們,能夠發現上面這組式子之間的關系嗎?”有學生說:上面的幾道題中,第一道題的第一個因數保持不變,而第二道題的第二個因數則是第一道題的兩倍,得出結果:25×4=50×2=100;而第三道題的第一個因數仍是保持不變,第二個因數則是第二道題的第二個因數的翻倍,得出結果:100×2=200,通過這樣的方法,便能讓學生從中找到了尋找規律的方法。而后,教師進行問題的延伸:25×36,通過之前的例子,便能使學生很快從中找到了計算方法,學生回答,36是4的9倍,即100×9=900。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有效的教學方法不僅能使學生對數學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同時還訓練了學習技巧,以及為學生今后學習數學進行鋪墊,從而讓數學的教學得以提升。
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時,由于心細程度不足,很容易出現失誤。比如在驗算時,經常把結果寫在計算的等號后面,或者是把加號寫成了減號、抑或是將數字抄錯等等。這樣,在教師的眼中則會認為是學生不夠嚴謹所造成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出現這樣的情況,并不完全是由于學生不夠心細所引發的,還有可能是因其思維品質的嚴謹性、縝密性未形成所致。因此,教師應該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發現其身上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同時在教學時根據內容將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進行預測,幫助學生對錯誤問題預防、產生、糾正。
例如,在講授 “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一課程時,教師可以采用 “去鳥島”作為上課主題,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激發。再接著,將課前準備好的主題圖以幻燈片的形式放映,讓同學看: “今天天氣真好,老師帶領同學們進行一次前往鳥島的活動。在碼頭上,你有沒有發現哪些值得應用的數學信息?”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有效培養。然后,教師趁熱打鐵的提問: “四個班級同乘一艘船,那么這一艘船能夠裝得完嗎?”,從而讓學生的估算能力得以培養。
幻燈片放映完后,出現例圖提問: “對于例圖上的兩個圖,教師先讓哪兩個班上船?以列式進行解答?!睂W生們紛紛獻出答案,尤其是在提到四個班的合理安排時,有的學生則提出任意組合。此時,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指導,讓其考慮整體船身的承受能力,不可隨意進行亂組等現象。學生經過教師的提示,自行組成小組開展討論。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設置疑念,不僅能使學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同時還讓其情緒格外高漲。從而讓學生滿懷激情、躍躍欲試的解決問題,這樣對于學生的縝密、嚴謹的思維培養才具有有效性。
小學數學教學要想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效提高,培養其探索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隨著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多數家長秉持著不可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只注重學生的智力發展,而將其他非智力因素忽略,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失去平衡,產生誤差情況。并且,還因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齡,對于任何新鮮事物都存在著一定興趣、以及探索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而且還需要對其探索精神進行培養。
如,在學習 “周長的認識”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采用幻燈片進行一組實物平面圖的展示,接著,讓學生觀察圖形四周的邊,讓其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的所有邊;最后,提出問題: “通過剛才看到的、摸到的,哪位同學還可以舉出別的物體,并且對其的邊摸一摸?”,學生紛紛答道:練習本的邊、課桌的邊、文具盒的邊等。忽然,有一位學生站起來,將他摸的齒輪形橡皮舉起說 “老師,別的同學說的都是長方形的東西,我摸的是這個齒輪形的橡皮”,然后,將橡皮傳遞給別的學生摸一遍。教師對學生進行表揚后總結: “周長就是物體表面的邊的總和”。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明白,每一個物體無論是什么形狀,其都具有自己的周長,從而為以后在 “周長的計算”的學習中埋下伏筆。
總之,要使小學生的數學素養能夠得到提升,開展多元化的培養途徑,既可使學生的視野得以開拓,還可將數學知識進一步鞏固,讓自身對于學習的興趣得以提高,調動學習積極性。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數學教學的目標得以落實。
[1]徐萍.讓數學素養在多重感悟中拔節[J].小學教學研究,2014,(34).
[2]彭錢群.提升小學生數學素養的策略[J].教育觀察(中下旬刊),2014,(23).
[3]陸小青.例談小學生數學素養培育策略[J].基礎教育參考,2015,(12).
[4]陳惠芳.數學素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應然追求[J].小學數學教師,201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