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第二實驗小學 浙江臺州 318000)
互聯網+時代,教育正經歷著信息化的變革。智慧校園順應潮流,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進行了交互式的融合,它以其高效、靈活、便捷的特點在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我校又是省數字化示范學校,市中小學數字化示范校園,基于此,近幾年我們通過層遞式的校本培訓,構建起我校特色的智慧校園體系,成效明顯。
硬件建設上:建成標準機房,學校網絡布線走向作用明確,布局合理;新添一臺服務器,實行虛擬化。改版校園新網站,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單點登錄。微格教室建成并使用,創新實驗室建成,電子書包實驗項目推進,實現了城鄉學校共同體交流平臺的同步互通,能與下轄的農村校區進行異地同步網絡教研。
系統平臺的架設上:學校充分挖掘資源、整合資源,架設綜合性的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學校資源、學生、德育、教務、教科研、后勤、家校互聯等方面的協同辦公。
各項制度的制定上:學校制定相關制度,把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和績效作為教師考核、評優、晉升職務職稱的依據。
建設智慧校園,它的核心任務是滿足師生智慧化學習的需要,讓師生在智慧化的氛圍中實現教與學的雙向互贏。我校在智慧校園的探究中雖然還屬起步階段,但我們也為此進行了多方的研究:
過去三年里,學校開展了承接遞進式的三大校本主題培訓——《以微課促成長 全力推進高效課堂》、《打造智慧教室 助推高效課堂》(電子書包系列)、《互聯網+視域先智慧教育的實施》(電子白板、互動課堂系列)。學校采取“派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專家面對面授課,派遣教師外出取經、學習。學校以“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為抓手,邊培訓邊教研,并參與微課、電子書包、移動終端互動課堂的實踐操作中,以教研促進培訓,以培訓提升教研,對智慧課堂的教學模式有了全新的理解。
學校立足于語文、數學等重點研究學科,輻射全課程,在教材、教學、評價等領域進行數字化學習的研究。一是實施“五步”電子備課,即:計劃-主備-交流-完善-反思。一人主備,全體交流,所有過程全部在網上實現。二是嘗試“微視頻”。將骨干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制成微視頻上傳至資源庫,其他教師根據需要將這些視頻嵌入到自己的網絡課件之中。三是骨干教師引領,發揮電子書包等互動課堂高效性。
針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現狀,學校現階段推出了四種學習模式:1.移動學習:優學派電子書包2.我愛口算系統3.微課管理平臺4.結合課題研究學習。學生層面,通過不同的學習菜單,滿足了各個層次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特別是微課學習平臺讓學習變得更有針對性。教師層面,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制定了不同的預習、鞏固菜單,并通過微課、電子書包等平臺進行使用,彼此之間相互借鑒相互分享,促進了教師專業技能的發展。
同時,學校推出了與之相對應的三種教學模式:1.課前網絡自習+課堂深度探究2.課中網絡學習+課中深度探究3.線上+線下雙向學習,智慧教室的打造,助推了高效的課堂。教師的素質在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也是穩中有升。
三年來,在學校校本培訓的推動下,教師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經歷著“研究—實踐—反思—再研究—再實踐—再反思”的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教師們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校本培訓工作的扎實開展,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智慧校園建設,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互聯網+視域下的智慧教育,助推了高效課堂。在全區的小學質量抽測中,我校的成績在城區同類學校中位列第一。
當然,互聯網與我校教學工作高度的結合,讓我們看到了其中的優勢與好處,但我們也必須承認這其中仍然存在許多不足。
建設智慧校園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但目前智慧校園的建設已經有些脫離教育這一根本目的,甚至沾染上了商業風氣,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制作廠商的系統設計更多是為了吸引人的眼球,展示其高科技氣息甚至從中獲取利益,這與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
作為教師,我們在吸取別人的優點同時也要有自己的風格,將潮流和自身情況融為一體。學校提供給我們平臺、優質的資源,我們應該加以利用這些東西,努力創新?!爸腔邸毙@建設雖然還面臨著種種問題,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智慧校園”的前景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