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興寧市齊昌小學 廣東興寧 514500)
如果要培養小學生自主讀寫的習慣,老師就一定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產生互動,更有效的幫助他們自主讀寫。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語文課本上只是一篇篇連續不斷的文章,對于小學語文來說,除了一些生詞、拼音、句式等之外,語文課本不是語文學習的知識系統。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不能只強調課本的內容知識學習,而是要以語文課本為基礎,以語文課本舉一反三,來培養學生的自主讀寫能力。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語文并不是只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而是要對文章整體進行思考,體會作者的情感與想表達的思想,客觀聯想。[1]
老師對自己所教的課文首先要進行深入的理解,可以先通讀全文,把握整篇文章的內容,結構與作者要表達的情感等,在課堂上還應該根據文章所講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并且選擇一部分內容作為對學生們的講解,老師要考慮對學生們講什么,要通過什么方式與同學們進行溝通,發展學生的閱讀興趣。所謂此種教學方法,老師還應該考慮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發展學生們的興趣培養能力。[2]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其方法要更加簡單,不能過于繁瑣,步驟越清晰越好,進度不要太快,盡量讓所有的學生能夠理解明白,要留問題,給學生自主想象。這樣老師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們的興趣,在講課過程中也能與學生們產生心靈感應,以達到課堂最好的接受效果。
1.老師設計問題時不應該要求數量而應該要求質量,這樣才能更好的開發學生們的腦活動,能讓學生們自主思考,從而落到實處。
2.老師要針對整篇文章,整個段落,整個句子對學生進行提問,使學生能夠從整體的角度出發,用心思考與體會。
3.應該根據文章中的關鍵內容提問,有些關鍵性的知識能夠培養學生們的思考能力,改變他們的思維活動,應當從語文課文出發,結合社會實際與自身需要,發揮學生們的想象力,實現靈活思考。
4.老師要記得語文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學生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學生們有興趣的,愿意的,且主動的進行多方面的思考,這樣能夠激發學生們的自主讀寫能力。
5.對課本內容上的提問就不要再進行了,多提出一些課本外的知識和問題,學生們對于那種似懂非懂的問題是愿意去主動思考的。
6.設計一些使同學可以自主學習的問題,可以使學生們自問自答,從而理解出題者的意義。比如可以在題目上設問,在對比處設問,在相互聯系而又相互矛盾的文章段落上設問。這些問題都可以激發學生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7.老師還應該給學生們提供課后思考的機會,比如讓他們通讀全篇后說出大意,或者在讀后寫出讀后感等。
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與學生沒有絕對正確的一方,兩者都是相互學習的,而教師作為課堂上的領導者,應該帶動學生們多向思維思考,特別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并鼓勵學生質疑,不管對方是學生還是老師,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開展一個辯論賽,提出自己的觀點也是學生自主讀寫的落實體現。
老師培養學生們的提問、思考與質疑是一個過程,過程是復雜而又艱難的,因此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誘導提問。首先老師要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鼓勵他們提問與質疑,讓他們勇于提問,并且主動提問。在這一階段期間,學生們的提問主要集中于課文的句子與文章上的情節,小學生的提問意識比較弱,這時老師應當鼓勵她們,并耐心回答,即使是異想天開的問題,老師們也要一一作答,切記不可以敷衍了事,以免傷了學生們的心。
第二部分是培養階段。老師要從培養入手,在這個階段中老師主要關注的是“擅長提問”,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問題是不太容易的。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想尚未成熟,思路較為狹窄,自制能力較差,因而提出的問題也不著邊際。對老師來說,遇到這種情況應該不急不躁,對他們耐心培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時耐心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慢慢的從追求數量上轉向追求質量。
第三部分是探索階段。對于前兩個階段不同的是,在此階段上學生應該對文章進行深入探究,深入探討,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此階段上,學生們的問題,往往涉及到文章結構,文章的主題與段落以及對人物性格與品質的探討問題。這時老師應該從更深層次的方面向同學們回答,可以給他們一個具體的思維框架,慢慢從此思維框架向四處伸展,這樣提問的能力與作答的能力也就慢慢提升了。
學生們的質疑能力與提出問題的能力,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基本點,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以提高他們的自主讀寫的能力,如果老師脫離了這一基本點,其教學過程就沒有任何意義了。而老師在解釋這一問題過程中,絕對不能只重視解答的結果,老師應該重視其解答的過程的思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引導學生進行多向思考,提高其思考的質量,學生們從而也能獲得更多豐富的知識。教師們也應該努力學習,完善自身,在教學過程中尋找規律,抓住學生的思維特點,來有效的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以達到教學的目的。這樣學生的自主讀寫能力也才能真正地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