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吉林長春 130000)
在體驗教育中,教育者扮演的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與引導者的角色,設計一種情境,創設一種情感氛圍,讓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去思索,達到自我感悟、自我認識的效果。怎樣創設良好的體驗環境?體驗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兩方面。所謂物質環境實質便于激發學生創造能力的活動環境。如:在開展春游、秋游的活動中,讓隊員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中,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從大自然這個“大課堂”里汲取知識的營養。在這種環境里開展活動,學生身心愉悅,活動效果好。心理環境是指師生之間、隊員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民主和諧的氛圍。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要充分發揚民主作風,給每位隊員以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如:在開展“推銷自我”的活動中,我先按照自由組合的方式隊員分組,請他們尋找彼此的優點;接著研究“推銷”自我的方式,適時地鼓勵他們把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展示出來;然后小組研究互相合作,共同籌辦展示會;最后,召開“推銷自我”展示會。有的幾名隊員合作推出“日記聯展”;有的隊員舉辦了“新款服裝發布會”;還有的隊員舉辦了個人繪畫展等等。這次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由活動的空間,使他們彼此之間增進了解,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快樂伴隨活動的始終。[1]
體驗是個體自身的內心活動,別人誰也替代不了。因此,我們所開展的各種實踐活動,應由隊員當家作主人,努力克服成人包辦代替。凡是自主的體驗都是主動的,積極的,活躍的,容易入心入腦,感染力強,被動的體驗并不是沒有一點作用,但體驗是膚淺的,表層的,弄不好會使孩子產生膩煩心理,采取逃避的態度,“我要體驗”和“要我體驗”效果是不同的。如:在開展校園“綠化小能手”的體驗活動時,我首先針對學生們最感興趣的校園綠化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其次,邀請學校后勤的師傅做一節有關播種、植樹、鋤草、除蟲等勞動技能的“綠化報告”;再次,請學生制定“綠化行動計劃”;最后,開展“綠化打比拼,爭當小能手”的活動。將活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真正做到有所體驗,有所收獲。[2]
(1)適應兒童的心理、生理發展水平,貼近兒童生活實際,關注他們的興趣愛好,滿足他們的需求。
體驗教育活動的內涵是開展符合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具有少年兒童情趣和時代氣息的活動。年級不同,選擇的活動內容也就不同如:在進行家政體驗活動中,低年級可以開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自理比本領”活動,同時可以邀請中高年級同學做評委,比賽項目包括自己穿衣服、梳頭、戴紅領巾、整理書包、掃地、疊衣服等,定期評選出“自理小能手”,每一期的小能手都要當眾展示自理能力;在中年級舉辦“擦洗”大賽,包括擦玻璃、擦鍋灶、擦家具、擦皮鞋、洗衣服等,請高年級同學做評委;在高年級開展“露一手”家務勞動比賽,要求隊員每月跟家長學習一樣拿手技能,展示自己的家政本領,每月評選一次最佳隊員。
(2)創造性地開展實踐活動,促使隊員深化情感體驗。
創造性活動需要運用創造性思維來設計,創造性思維具有流暢度、變通度和獨創度三個特點。用孩子們能理解的話說,即想得開、想得活和想得奇。如:組織隊員開展“我們和水零距離”活動,可以進行“快樂的潑水節”活動,讓隊員每人準備一只小塑料桶,盛上清潔的水,自由地潑向小伙伴;亦可指導隊員開展“背水賽跑”、“頂水碗”、“水流星”等游戲活動;或者選擇雨天開展“我們是暴風雨中的小海燕”或“雨中星”等游戲體驗活動,讓隊員淋一次雨,感受雨中的快樂。[3]
一兩次體驗活動,教育的效果是淺薄的,只有長期、反復、不斷地在實踐中體驗,情感的培養才能有效度和深度,所以需要建立體驗檔案。如:在開展“我是體驗生”的活動中,學生剛開始參加管理時,思想有些懈怠,心里總在想:別的學生下課可以出去玩,可自己卻在走廊里看紀律,做起事來積極性不高。而自從建立了“個人體驗活動檔案”之后,每個學生都把當天的事情記錄下來,并記下自己的感受。這樣一來,學生體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慢慢地喜歡上這次活動,而且更愿意去為別人服務,把幫別人做事當作一種關愛、一種責任,學生真正地成為校園的管理者。同時在活動中,學生實現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超越。[4]
通過實踐,我深深認識到活動是少先隊的生命力所在,而活動的本質內涵就是引導少年兒童親自參與實踐,在實踐中完成體驗。要發揮少先隊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的優勢,就必須積極創設體驗活動的載體,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尊重少年兒童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為他們提供自主、充分、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幫助他們在學校、社會、廣闊的活動空間中培養興趣,發揮潛能,增長才干,促使他們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