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郡雙語實驗中學 湖南長沙 410013)
課堂中案例的選擇至關重要,尤其對勞動技術學科而言,它需要以案例為依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果案例選擇不當,就會降低教學的質量,影響教學的整體效果。
勞動技術課程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重要領域之一,是中小學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它是以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為基本目標,以操作性學生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目前我校初一年級使用的教材是依據教育部制定的九年義務教育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編寫而成。七年級上冊主要內容為營養與烹飪、消費與理財等、七年級下冊主要內容為園林花卉、編制與刺繡等。[1]
七年級上冊合理支配零用錢第三節辨別人民幣,教材中是以2005年版第五套人民幣為例,但目前我國已經出版了最新版本人民幣,因此,本章內容已經不具備時效性。[2]
七年級上冊主要內容是營養與烹飪,主要是講解食物的營養分析和合理安排膳食等,但從課堂實施和教學效果來看,無論從工具、材料的準備、操作的安全性等都給課堂教學實施帶來不便。如果一味單一的理論講授,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難以調動,教學效果不太理想。七年級下冊內容以園林花卉為主,在課堂操作性上實施難度也比較高。
七年級上冊教材第二章烹飪技術基礎中講授如何清洗廚房、廚具的衛生與消毒、擇菜、洗菜與切菜、以及爐具的實用等。課堂實施上工具材料的準備難度大,課程內容技術含量不高,內容過于簡單。
以《冰皮月餅》為例,學生九月份入學,恰逢中秋時分,這時,學習月餅的文化和制作既符合情景時節,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探究傳統月餅與非傳統月餅的差異,從色、香、味、形、器、營養價值等多方面考慮,結合教材中“理財”的知識點,鼓勵學生從購買工具到選用食材、制作的配料和操作工序等方面獨立思考來完成教學目標。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培養學生動手實踐、愛生活、愛勞動、勇于創新的素質,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七年級的學生從小學階段過渡到初中,學習科目的增多會讓學生學習壓力比較大,如何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對本學科有興趣,需要教師提高課堂魅力,用課程內容吸引學生。但由于學生生活經歷欠豐富,因此需要教師謹慎的選擇課程案例。
學生在零編織基礎時學習盤長結的編織,可能難度系數太高,學生不易接受,容易扼殺學生對結藝學習的熱情。但如果從飾品的編織入手,從簡單的平結開始學,一堂課下來,學生能編織出一件手工品,這樣課堂效果則會完全不一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要培養學生感受中國結藝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簡單的編織技法,又能體會中國結運用在生活中,賦予生活美的妙不可言。
同理,初中生完成學習湘繡技法是比較困難的。對于刺繡的學習,主要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喜愛,學生通過實地考察湘繡研究所和利用網絡資源學習中國各大名繡,懂得分辨各大名繡之間的差異,學會鑒賞繡品拙劣程度。在技法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簡單的十字繡開始操作。
為什么要學這個內容,學這個內容能做什么,有什么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學生從心理上對勞動技術學科的學習呈現一種較輕松的狀態。因此,在選擇案例教學時,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一定的成就感是很有必要的事情。例如,DIY手機殼、手揉紙玫瑰花等,學生通過學習并用心完成作品,在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等節日時贈送,他們既開心又自豪,對于老師、父母來說,感恩教育一直在踐行。
“三流教學教知識,二流教學教方法,一流教學教素養”。高層次學科素養是學科教學中最有價值、最迷人的成分,能夠沉淀下來使學生終身受益。在初中教學中,很容易將課堂淪落為三流教學,在應試考試大的環境下,分數顯得尤為重要,不停的給學生灌輸新知識似乎成了很多老師越走越深的死胡同,在一節課上,如果沒有不停的講知識點,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這節課沒有上出“效果”與“水平”,在這樣的思維循環中,要想上出一流的教學素養,值得每一位老師細細琢磨反思。
教師不僅是經師,更是人師!在教學中向學生傳遞正確先進的價值觀,這是把握教學內容時應重點考慮到的一個方面,是每一個學科教師的責任。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用“人”感動學生、教育學生。《魅力課堂》中以圖靈一例來列舉,讓讀者既可了解圖靈的命運坎坷,又可以理解蘋果品牌標志的含義。在這個被蘋果電子產品不斷更新的時代,記住蘋果的創始人的偶像以及了解他的人生經歷,這應該比教師空洞的講保護人權、反歧視的效果要好的多。案例教學是每一位老師上課時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但如何讓學生對教師講解的案例記憶深刻,選擇案例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勞技教學中,我曾給學生上過一堂美食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制作壽司,如果單純的講解壽司的制作方法,無論制作花樣再多,也局限在制作這兩個字之上,但如果把內容擴充到非文化遺產的保護上,與學生探討壽司的發展史,拓展到林徽因故居、國際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奪案例等,我想學生一堂課下來,學到的就絕不僅僅只是會制作壽司,提高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更多的是提高了學生對事物多看、多思、多想的層面。這樣對學生的教育影響也應該是直接而又深刻的。
勞動技術的案例分析,主要是培養初中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提高動手能力與審美能力。以案例為線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通過小組探究,解決問題,從而使課堂深層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