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詔安第一中學 福建漳州 363500)
在初中教育當中,生物是基礎學科,在開展生物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初中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是,目前因為生物課堂本身的各種原因導致生物實驗教學無法開展,學生的實踐培養能力更是無法進行。在本文當中我們對生物教學當中實驗教學法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指明實驗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對生物知識加深理解,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以及對知識的掌握能力。[1]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僅是書面上的成績。同時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也對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教育方式相對死板,主要是老師填鴨式教學,孩子的創新和動手能力都被逐漸扼殺。雖然這一教育方式能夠讓中國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的比較到位,但是其創新和動手能力就比較差,而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此時是他們學習的黃金及誒段,此時他們的心性、智力也都尚未成熟,因此對于世界也處于一種探索和認知的階段。而教師作為教育者,應該重視學生動手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將實驗教學法運用到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和動手能力,使其對所學的知識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滿足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2]
初中生物教學當中用到了很多的實驗,如果學生只是死記硬背實驗知識,雖然也能夠在筆試的過程中取得較好的成績,但是對于實驗的相關內容學生也難免會有好奇,如果老師只是單純的說教無法解決學生心中的疑惑,長此以往,學生對于生物學系也會出現誤解,下面對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學法的應用進行介紹:
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對于顯微鏡的使用非常重視,因為顯微鏡的結構本身就比較復雜,如果只是給學生進行簡單的描述,僅憑相信學生幾乎無法對其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有條件的學習可以組織學生通過顯微鏡對實驗進行觀察,觀察的標本可以選擇洋蔥表皮、動物口腔上皮細部、魚的尾鰭或者是血細胞等。這些實驗操作起來比較簡單,而且標本容易獲取,既可以提高學生對顯微鏡知識的了解與掌握,還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驗教學法不僅能夠在實驗室進行,而對于沒有資金的學習,也可以組織相關的學習進行在室外進行,例如學習生物的應激性知識點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到野外操場去觀察鼠婦的生活習性,觀察蚯蚓的爬行習慣,提高學生對于生物學習的積極性。
課本上的知識和實際的生活之間有密切的關系,生物教師將生活和實驗進行有機的結合,才能夠使初中生物知識被廣泛的拓展,進而提高其對生物知識的運用能力。比如:生活當中接觸的植物向光性比較多,因此就算是迷路的時候,通過生物知識也可以通過“植物的向光性”對方向進行辨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來做實驗對“植物向光性”進行驗證,在花盆當中置入牽牛花種子,在一段時間的成長和發育之后,將幼苗移放到大的盒子里,在大盒子內部做出一道隔墻,同時留下一絲縫隙,在另外一側制作一個小的窗口;把合資用盒蓋蓋好之后放在陽臺,一晚上之后會發現牽牛花在小窗口處探了出來。由此能夠發現,植物細胞對光線比較敏感,盒子內的光線能夠促使生長激素的產生,通過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掌握,提高其對生物知識的運用能力。
實驗與藝術都是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而生物實驗是對生物理論知識驗證的一個重要形式,進行生物實驗的過程中應該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將生物的樂趣充分展現出來,進而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生物知識,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例如:學習植物的呼吸作用這一課程時,我們可以把水果的保鮮作為研究主題,對學生進行分組實驗,讓他們自己設計一套水果保鮮的方案;在學生的水果保險方案制定之后,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果保險效果進行實驗點評,使其了解氣溫、濕度以及空氣的流通性對水果保險產生的影響,進而得出保險水果的有利條件。由此可見,給與初中學生動手時間的機會,能夠讓其體驗到生活的樂趣,進而提高其學習的興趣,加深對知識的了解。
實際進行生物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合作探究式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激發他們對生物學習的興趣。比如在“觀察種子”結構這一課時當中,我們可以將學生進行合理的餓小組劃分,引導他們去研究課題、設計實驗,進而提出問題。這樣讓孩子們進行自主實驗參與其中,可以實現教學方式與自主探究的緊密結合,同時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興趣,進而培養孩子們的動手實踐能力。
在初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學法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自我學習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獲得了更好的學習效果,為學生今后的生物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