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富裕牧場學校 黑龍江富裕 161241)
信息技術課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 就是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自身優勢,在豐富的網絡資源供給下,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學生在教師指導與支持下,達到新課標所明確要求的“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
學生對于“研究”的概念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教師首先要使學生能夠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基本性質、具體任務、研究步驟等有一個概括性、系統性的了解,掌握一般的科學研究方法;然后涉及一個專題,讓學生圍繞這個專題,課前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利用網絡這個載體去搜集相關資料信息,并鼓勵學生通過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加以印證,為學生參與課堂學習作好知識和情感的鋪墊。教師要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工作,要圍繞教學重點收集資料,優化課堂教學內容。
例如:在《室內環境污染調查》(黑教版信息技術教材)這一節教學中,可以布置學生在預習教材后,首先利用網絡搜集室內環境污染的相關信息,深入了解室內環境污染這一危害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主要是由教師通過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交流的方式,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指引目標,指導方法等。通過此環節,初步讓學生解決:1、調動興趣、激活動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2、初步明確本課目標任務及內容和要求,明白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3、了解針對本課的專題應采取的學習方法,明晰學習的進程要求。
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大綱要求,結合本地自然條件、人文資源、自身特點,同時上網查詢相關信息,獲得最新發展動向的信息,使選題能夠貼近發展趨勢,而不是從個人興趣出發,毫無根據或無現實意義的主題。
例如:在《保護動物》這一節教學中,可以這樣啟導:教師用投影展示非法販賣、盜獵野生黃羊的圖片,配上黃羊受傷后凄慘的哀鳴。問學生,"面對畫面中的情景,你們會想到什么呢?"然后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引入新課。
選題之后,對某個課題感興趣的一組學生,就會發表不同看法,然后通過討論和辯論,使組中的每個人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獲得啟迪,從而使問題得到巧妙而快速的解決方案。但這里需指出,為了保證有效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合理并科學的分組。結合學生實際,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進行分組,為組內互相幫助、組間公平競爭打下基礎。(2)、為小組的成員安排相應的分工,使每一位學生都應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如組織者、記錄者、發言者、檢查者等,而且小組角色的互相輪換,增進生生互動的有效性。 (3)、教師應在每個小組間巡視,仔細地進行觀察和介入,針對學生合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及出現得共性的問題進行及時積極、有效的指導。
毫無疑問的是,對于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學科有其先天優勢,特別是利用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把學生置于一種動態、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學生遇到疑難可以進行網上協作討論,也可發E-mail向教師或專家請教,從而使學習的過程沖破時空的界限,對本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得到充分感知。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提供的信息或自己準備的資料,抓住時機圍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探究分析。
例如:在《保護動物》教學中,當學生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的搜集,了解了周圍環境中動物出現生存危機的現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將收集到的學習資源進行分析、歸納、整理、概括,從中找出共性的、規律性的東西,共同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找到避免動物出現生存危機的方法和我們的義務,這樣,培養了學生運用圖文材料中獲取的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歸納能力。學生學會利用科學的方法把握事物的特征并加以解決。
在學生小組匯報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收集的資料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提煉,成果形式不拘,內容要具體,鼓勵創新,電子作品是比較推崇的形式,可以提高學生運用計算機的能力。
教師不但要使學生間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彼此評價,使認識和情感得到提升。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總結反思,以獲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認識,完善認知結構。讓學生明白這節課我"學到了什么、學會了什么、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學會的。"
1.內容問題化.根據大綱要求和課程教學內容,任課教師需要有針對性的將具體內容設計轉化為多種多樣的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朝著預先設定的知識和能力的目標前進。
2.過程探究化.學生被置于一種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狀態。利用網絡,獲得基本知識之,并通過調查研究解決問題,親身體驗了解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豐富學習經歷,其教育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上,使學生在課題研究中學到書本上難以學到的能力,從而真正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
3.活動網絡化.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其主動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方法內容特別注重信息收集與處理的研究過程,需借助網絡拓展研究性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個別化的自主學習,從校園局域網、互聯網、圖書館等多渠道獲取信息,并通過小組協作學習討論交流、有目的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網絡教學為學生從被動的接受教育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轉向以主動探究學習為主的研究性學習模式提供了理想的平臺,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使其既有學科知識的收獲,又提高了信息技能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1.樹立強烈的課標意識。學生應該怎么學、教師應該怎么教都是以課標為依據,對任何教學活動來講,課標就是學科教學的法律,必須遵守。
2.徹底轉變教育觀念。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形成學生的健康個性,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
3.培養學生的研究精神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能力以及科學的思維方法乃是我們基礎教育最迫切的任務。教師只能起指導作用,要相信學生能獨立解決問題,教師決不越重代庖。
4.及時啟發重在評價。通過評價來指導、激勵學生的探究,要體現開放性,不求結論的標準化,鼓勵學生標新立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