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九龍坡區九龍小學 重慶 400053)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有很嚴重的畏難情緒,為了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我在總結與探索中不斷尋找、更新教學方法,最終采用了激趣教學法。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成功感。[1]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人們的衣、食、住、行樣樣都離不開數學。所以,我們在教學時,要盡可能地創設現實生活情景,讓學生在這個情景中學習,激發他迫切想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欲望,把被動傳授變為主動接受,這樣,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高漲了,效果也就出來了。[2]
我班有個才轉來的新生,家長是賣菜的。在教小數乘法時,我是下了不少功夫在他身上。人們常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可在他身上,可謂是功夫負了我這個有心人。在我沒招的情況下,不得不把他的家長叫到學校。他的家長居然對我說:“這怎么可能,他在家賣菜算帳可是快得很哩。老師,你如果不信,你可以考考他。”于是,我出了一道題:“小白菜一塊二一斤,我買了二斤三兩,一共多少錢?”我看著他,心想他保證答不上來。沒想到他不用吹灰之力,一會兒就口算出來了。我當時傻眼了,我們要用筆算的,他居然能口算出來。為什么出現單獨的數字叫他算,他卻怎么也不會算呢?這不由得讓我反思到我們的課堂教學,如果我們的教學能正確把握學生的生活實際,還給學生現實的課堂,那我們的教學還有那么費勁嗎?所以,我們應從生活中的現時情景入手,在具體的教學中,應該結合當天的知識,讓學生通過觀察周圍的事物,把今天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動空前的高漲,他們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積極地投入這種活動。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時,給學生一個沒有任何數據的組合圖形,再拋出一個問題“你能計算出它的面積嗎?”學生看著這個問題,所有的思維活動都會集中在這個問題上,進行自主探究,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條件和方法,然后,通過同學之間的思維碰撞,產生靈感,所有的思維都集中在怎樣尋找數據,求出答案上來。然后達成共識。既然要求組合圖形的面積,就得先把它分割成若干個基礎圖形:分好后,要算面積,就必須要測量出計算面積所需要的數據。然后,有的量計算面積所需要的數據,有的記錄下數據,還有的根據面積計算公式計算出組合圖形的面積。場面緊張而熱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得到了碰撞和升華,當解決了這一問題后,都會獲得戰勝困難和超越自我后的無比快樂。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教學活動中,讓游戲作為教學的引子,通過趣味性的游戲活動,鞏固所學知識,是我們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
教一年級時,我班有個五歲的旁聽生,他的語言表達能力相當好,幾乎等同于三年級的同學,可在數學方面就相當差了。作為數學老師的我,當然感到很著急。于是,我特意在游戲中培養他對數學的興趣。一次,我把他叫到辦公室,和他一起玩數學游戲。我們一邊嗑瓜子,一邊擺瓜子玩游戲。我在第一排擺上3顆瓜子,在第二排擺上兩顆瓜子。就問他,第一排比第二排多擺了幾顆?他能回答出多一顆。于是,我指著擺的瓜子對他說:“仔細看,現在我們可以說3比2多1,反過來2比3少1,你能說嗎?”如此反復,他不僅會說了,而且能夠舉一反三了。諸如:5比4多1,4比5少1。6比4多2,4比6少2等等。然后,我擺出5顆瓜子,叫他蒙上眼睛。我偷偷拿走了3顆,然后,鼓勵他猜猜我拿了幾顆。孩子很感興趣,想了想,居然猜出來我拿了3顆,還能說出自己的理由。由此我明白,學生只要對某件事情產生了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獲得有關它的信息。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要職責不應是如何去控制學生的學習活動,而應努力創建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關注學生的發展。變“講解式”為“操作式”。在操作過程中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學習、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學會合作與交流。使知識與能力同步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先讓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得三角形的面積,然后應用轉化的數學思想,把兩個完全相同的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再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實現了知識的正遷移。把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在探索中學生能大膽想象,敢說敢做,為后面學習梯形面積提供了學習策略,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在操作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除了以上幾種方法外,我們還可以適時地采用語言激趣、競賽激趣、媒體激趣等等。
總之,教學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們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了解學生當前的需求,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如果說:“興趣是只船”,教師不止是讓學生坐在“船上”,而是引導他們動腦筋、動手學習劃“船”,并與老師“同舟共濟”,向著預定的目標前進,到達希望的彼岸,這才是數學教學的追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