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外國語學校初中部 廣東深圳 518028)
情感教育目前已經逐漸成為教育教學工作者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在以往的教學工作中,我們是將知識目標放在了第一位。但現在發生了變化,關注生命,生活以及權利和責任都是我們在以往的教學中沒有滲透給學生們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單單要重視學生們的文化知識學習,還應該更加特別看待研究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1]
西方學者們認為情感教育僅僅是教育中的一個環節,并沒有將其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來看待。從我國教育的發展狀況來看,情感教育能夠使學生的身心都感到放松、快樂。在教育教學中重點關注學生們的情感,態度,還有各自的情緒,進而使學生們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形成一種更加健全的人格機制,成為一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好學生,也能夠使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的緊密,有利于今后教學工作的開展。[2]
就目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教學狀況來看,普遍存在著兩個矛盾性問題。首先,從國家的發展以及學生的未來來講,道德與法治課起到的作用是其他學科難以取代的。但在目前道德與法治課的課堂上,并沒有太多的學生重視這門課程,只為及格就好,缺乏情感教育,因此得到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因此使道德與法治課漸漸趨于邊緣化,邊緣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3]
現如今的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不能夠完成對學生進行全面式的培養。僅僅灌輸了理論知識,教師在乎的也只是考試分數,忽視了情感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導致學生德行分離。
據調查顯示,多數學生認為道德與法治課不值得一學,教師背書的形式使得學生很快就對該門學科失去興趣,因此教學成果很不樂觀。教師們應該重視這一現象,在道德與法治課的實際教學中注重情感教育的投入,寓教于學,采取積極的手段改變這一現狀,進而調動學生的情感。
設置道德與法治課的目的有兩重,在掌握基礎道德法治知識的前提下,更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懂得不應死讀書,讀死書。學生應該通過學到的知識去發散自己的思維,避免學生將自己的思維禁錮在薄薄的課本中。利用情感教育讓學生了解在書本上得不到的知識,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的基本目的。
想讓一個孩子成才,智商的因素顯然已經不是決定性因素,在新的研究中顯示,情商占有百分之八十的作用。情商中包括的情感因素很多,包括性格,興趣等等。因此,對孩子們智商的開發的是很有必要的。道德與法治課的設立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更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就目前道德與法治課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大多數教育工作者依舊單一的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僅從成績判斷學生獲取知識的好壞。長此以往,難以了解學生思想道德的真實水平。因此,可以利用情感教育打破道德與法治課的教育現狀,轉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了解學生對該課程的真實掌握情況。
教師們應當了解,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課本中就含有很多的情感因素。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就應首先對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進行分析、掌握之后采取有效可行的教育教學手段將其逐步轉化給自己的學生們。例如教材中為國捐軀的軍人以及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積淀等等,都能夠激發出學生們內心的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將教材分析透徹,將教材和自身的情感相融合,才能夠更好地傳達給自己的學生,進而體現出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作用。[4]
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是有一定基礎的,那就是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想讓學生們輕松努力的學習,首先就要為學生們營造一個快樂積極的學習環境。在遇到難題時教師微笑的去引導學生,學生們就不會感到為難與害怕。相反,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更能夠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困惑,積極提問,說出自己獨特的看法和意見,進而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使得整個課堂充滿了活力,得到更好的課堂效果。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也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生們喜歡的,尊重的老師為他們講課,學生們會更加積極的與之互動,對其傳授的內容也會更加的感興趣。因此,在生活中,教師們要學會熱愛學生,可以組織一些班會,演講會等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只有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才能對教師產生信任,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和諧共處,才能主動的參與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中來。在課后活動中,教師應該和學生們在一起,共同處理面對所碰到的難題,運用情感來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在具體的實踐中,讓學生明白其應該懂得的道理。這樣才能夠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進而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在實踐中為學生梳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總而言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運用情感教育進行合理有效的備課與教學設計,相信學生的能力,積極鼓勵學生,讓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共鳴。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為今后人生的發展奠定基礎,也為初中道德與法律教育教學帶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