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教育科研培訓中心 廣東珠海 519000)
音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種重要途徑,而小學階段是打好教學基礎的重要時期,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音樂能力培養及綜合素質提升,所以必須加強小學音樂教學工作?!缎W音樂新課程標準則》中指出,音樂教學目標應從以知識傳授為中心轉向學生全面發展,在這種教學理念下,原有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實際教學需求,必須聚焦核心素養,加快教學改革和創新,培養學生音樂綜合素質與能力,提高小學音樂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學校教育的幫助下形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養,而音樂核心素養是指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在音樂領域學習、體驗、表達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在理解音樂核心素養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第一,學生應掌握基礎音樂知識和技能,包括樂譜識讀、音高判斷、演奏演唱等。第二,應重視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提升其聆聽能力和審美能力。第三,應引導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和技巧加以靈活運用,進行有感情的演奏或演唱,在此基礎上創作出新的作品[1]。第四,讓學生善于聆聽,發現自然界中悅耳的“音樂”,尋找身邊美的事物,加強音樂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第五,幫助學生認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了解音樂與其他藝術的關聯性,以包容的心態和開闊的胸襟學習并接納音樂文化。這些都是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應達到的目標。
在素質教育全面推行背景下,大多數小學學校都按《廣東省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試行)》要求開設了音樂課,但是整體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與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較大,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具體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受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很多小學院校缺乏對音樂教學的深刻認識,將其當做一門可有可無的學科,認為音樂課不僅會占用教學時間,而且對學生升學也起不到幫助作用,重視力度不足。第二,所用教學方法單一、落后,無法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課堂氛圍比較沉悶,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也沒有體現出學生核心地位,課堂教學效率較低[2]。第三,教學內容枯燥無味,基本是講解、欣賞經典名曲,然后讓學生進行自主練習和集體練習,教學內容不具備較強的吸引力,不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第四,由于環境等因素,小學音樂教師很少有自學時間,專業化程度較低,只能完成一些基礎性教學,雖然部分學校專業的音樂教師,但是遠遠無法滿足實際教學需求,師資力量薄弱,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這些都是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影響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教學改革過程中必須克服的障礙。
在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時,要想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構建高效課堂,改善教學現狀,便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以實現預期教學效果。
針對小學音樂課堂枯燥、乏味現象,應運用趣味教學方法,努力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來激發其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的性格特點,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比如,在學習《小青蛙找家》歌曲時,可以讓學生戴著頭飾扮演小青蛙,根據歌詞內容進行表演,在歡快的游戲氛圍中,學生能夠快速掌握歌詞和旋律,并且還能體會到歌曲所要傳達的情感,在表演過程中將其表達出來。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使音樂課堂更加充實,幫助學生把握好歌曲并完成學習,促進其音樂核心素養的形成[3]。同時,應運用信息技術方法構建智慧課堂的構建,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開展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營造輕松、閱讀的學習環境,活躍課堂氛圍,確保教學的順利、高效開展。以《游擊隊歌》為例,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上放映游擊隊員驍勇善戰的畫面,讓學生根據視頻資料并結合歌詞,深入理解抗日戰士的形象以及抗戰的畫面,感受歌曲中所要傳達的情感。
在小學音樂課堂上設置教學情境,是新課標理念中的重要一點,可以讓學生獲得良好學習體驗,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體會到歌曲中的意境及情感,提高學生的音樂聆聽能力和審美能力,對培養其科學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欣賞《阿細跳月》樂曲時,因為該音樂屬于彝族音樂,藝術形象極具民族特色,僅僅憑借教材很難讓學生領略到其中意境之美,所以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放映一些有關彝族民風民族、歌曲舞蹈、傳統節日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利用教學情境加深學生對所學音樂的理解,然后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一同跳起彝族舞蹈。如此一來,學生便能夠有效參與到音樂教學中去,實現了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
任何學科的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都是建立在豐富的教學內容基礎上的,就音樂學科本身而言,與生活存在密切關系,只有貼近生活,加強與社會實踐的結合,才能引導學生徜徉在生活中的音樂世界,教學內容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以《外婆的澎湖灣》歌曲學習為例,可以將經典流行歌曲《故鄉的云》引入到課堂之上,讓學生閉上眼睛感受感受其中所要表達的思想之情,并且隨著律動不由自主的晃動身體,借助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流行歌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其帶入到所學歌曲意境中去[4]。再比如,學習音樂《郊游》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春游,在歡快的歌聲中,各種自然景象接連出現在孩子們的視野中,既可以領略大自然風光,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又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歌曲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其音樂核心素養便可以得到潛移默化的提升。
音樂核心素養是學生音樂綜合素質及能力的體現,聚焦核心素養,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時,應找準教學重點,對學生音樂素養及能力進行針對性培養和提升。第一,應重視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的培養,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加以落實。第二,應重視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只要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思維是合理符合音樂創作的,那么教師就應該對其進行鼓勵,充分發揮小學生天馬行空的特點。第三,應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音樂活動,加強音樂教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將音樂所學內容加以靈活運用。第五,應重視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感受音樂本身的趣味性以及樂感美,并為其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突顯主體學習地位。
以往小學音樂教學基本都是圍繞教材進行,教學手段缺乏新穎性和趣味性,并且無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應堅持因材施教理念,將更多新型、高效的教學方法加以靈活運用,體現出教學特色。比如可以采用游戲教學法,如用跳蹦蹦兔游戲來控制學習節奏,用魚咬尾游戲來記憶歌詞,既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又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同時,還可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培養學生音樂思維和創新創作能力。例如在欣賞學習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時,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在美麗的大草原上,騎著一匹駿馬放牧的景象,并跟隨優美的旋律做出騎馬的動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便會得到提升,對核心素養培養起到了幫助作用。
音樂是基于其他科目所共同存在融合的,彼此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時,應將音樂課與其他學科緊密結合,既可以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又能夠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認識和理解,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音樂課堂更具有感染力。例如在學習《鈴兒響叮當》時,可以結合英語學科,讓學生學習與西方國家圣誕節相關的知識,了解到歌曲創作的文化背景,體會到其中所傳達出的歡快氣氛。另外,音樂與舞蹈、美術、戲劇、影視等藝術學科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并有著許多相似的特征。小學音樂教學中要善于把這些藝術類型進行整合,如用形體動作配合音樂節奏、用表演動作表現音樂內容等。
以核心素養培養為教學目標的小學音樂教學,既是新課標所提出的一項新的教學任務,也是提高學生音樂綜合素養及能力的必然需求,必須提高重視力度并做好教學實踐。小學音樂教師應及時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角度出發,加快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構建高效音樂課堂,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為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