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海滄中學 361000)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當前我國教育正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我們教師任重而道遠。德國教育家第多惠斯說:“正如沒有人能把自己所沒有的東西給予別人一樣,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和教育好,他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所以教師應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素養。從而適應社會的發展。那么在新的歷史時期,教師素養應從哪些方面著力提高呢?翻閱相關教育理論書籍,我以為,教師素養應涵蓋以下幾個方面:[1]
現代教師應該具有與時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教師對教育工作的本質、責任以及特點要有深刻的理解。要認識到教師所從事的事業是關系到社會的發展和民族與國家的未來,關系到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和每個家庭的幸福與希望的重要事業,從而形成對事業的責任感、崇高感和榮譽感。在這種正確理念的支持下,教師在工作中才能做到以素質教育為本,把發展人的智力、開發人的個性放在首位;才能不斷開拓自己的事業,努力尋求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同時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地完善自己,充實自己,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教學風格,實現由“工匠型”教師向“專家型”教師的轉變;才能淡薄功利,全心全意地把知識、智慧、愛心全部奉獻給學生。
最能體現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是:“三愛”。一是愛事業。一個有事業心的人,他始終會抱有較高的責任感,使命感,為了成就事業,他可以不遺余力地做出最大奉獻;二是愛學生。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能的全部奧秘就是如何熱愛學生。”教師要尊重、保護、關愛學生。要面對每一個學生充分發揮師愛的廣博性和持久性,激勵學生積極性。三是愛自己。要通過自己的勤奮、智慧展示自己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通過一流的工作實績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
教師要強化愛崗敬業意識,模范遵守社會公德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甘為人梯、樂于奉獻。當好“蠟燭”、“園丁”。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努力成為引導社會進步思想者、實踐者。
一個稱職的教師先需具備起碼的三點:一扎實學科專業知識;二是足夠的教育學知識;三是熟練的職業技能;普通話、媒體應用、組織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除這三點外他還必須具有完善能力結構的要求,教師要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和周圍發生的教育現象進行反思,從中發現問題來進行研究,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對新的教育問題、思想、方法等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創造,使教師工作更具有創造性和內在的魅力,使自己更合乎于一個現代教師素養的要求。
心理健康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條件,對一名教師來說更加重要。它不僅是教師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在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的一些消極心理或心理障礙常常和某些教師不健康心理的影響有著直接關系,為此,教師在學生中間首先要注意保持樂觀的心境,保持積極振奮的精神狀態,不斷追求事業上的成就;其次,教師在學生面前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始終要將思考的快樂和收獲的喜悅送給學生;再有,教師要有寬容的心理,要能夠容忍學生的無知,寬容學生的過錯,使學生在愉快和環境中健康成長。[2]
教師要有人文學養。新的歷史時期,教育更多地賦予了人文內涵,而“潛移默化”是滲透了人文精神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師必須建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廣博的知識體系,尤其是對相關科知識有相當的積累。
教師要有豐富的情感。教育是生命碰撞生命的過程,不重視情感的教育只能是失敗的教育。教師要注重情感教育。教師要有儒雅之氣。在日常生活中要談吐高雅、舉止文雅、交往大雅。情感要不落俗套,事業不為物欲所累,生活不為世俗所贅。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教師必須具備創新素養,要創造性的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因為“人不可能同時踏入同一條河流”。教師的對象永遠存在差異。教師的教育思想要開明,只有思想開明,才有可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創新環境,才更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善待學困生、雙差生,設法保護和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在一定范圍內,允許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見解,保護學生的創造熱情。
毋庸置疑,時代已對教師素養大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只有憑借著“教師素養提升這個支點來撬動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固有的滯后的教育模式,重新建構新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框架。我們學校的素質教育才可能與時俱進,顯現出勃勃生機,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