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紅河技師學院 云南紅河 661400)
匠人,又叫手工藝人,是工匠中的一員。匠人喜歡在沒有大型機械設備的幫助下,完全用手工完成自己的工作,雖然不能像工廠流水線那樣規模化批量化的生產,但是他們往往能匠心獨運,創造出獨具特色的作品。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教育對象并不是生產線上一堆冰冷的產品,而是一群鮮活的生命,所以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就應當像個匠人,懷著一顆師者的“匠心”,打造“純手工”的教育![1]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教育歷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無論是教知識還是育品德,教師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反復”。課堂上要向學生反復講解重點難點,一遍不會再反復一遍,這種方式講不明白換一種方式再來過。課堂后,教師要反復研究教學內容,思考教學的方式方法,力求找到最佳的教學途徑;在生活中,面對調皮的學生,教師會反復的向其強調紀律,叮囑安全;面對乖巧的學生,教師也不忘要反復鼓勵鞭策他們。[2]
在這樣反反復復的“打磨”中,最是考驗教師的耐心。并不是今天反復講解了,明天就能所有學生一百分,也許昨天班會才強調的紀律,今天就有學生再次違反,這也說明,這些懵懂的孩子還未“成器”,他們需要的是耐心的“雕琢”。
我曾感悟于一位鉗工實訓課老師指導學生,從銼刀的選用,到銼削的姿勢,每一個動作,要領親自示范,手握銼刀在工件上來回銼,一銼就是一上午,一站就是一整天,反復講解,每一次力道都要均勻,每個動作都要規范到位。一學期又一學期,一屆學生接一屆學生,這是何等的毅力與耐心。[3]
富蘭克林說,耐心的人,能得到他所期待看到的。教師能堅持這樣的“純手工”教育,必將自己的學生雕琢成社會所需要的“藝術品”。
不是所有的教師在踏上講臺的第一天就能領悟到教育的真諦,也不是所有的班主任在第一次帶班的時候就能做到順理成章。公開課上,那些對教學內容張弛有度的講解,對重點難點條理清晰的分析,行云流水般展開教學活動的教師,其實都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理念的傳承,對教學經驗的積累,對教學方法不斷改進的結果;
教育不容淺嘗輒止,“純手工”的教育是建立在對教學對象的深入了解和對教學內容的深刻認識基礎上的,這樣的了解與認識是日復一日的教學工作中積累下來成果,也是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后攢足的經驗。
教學也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重復,一個教師一天當中可能要將同一個教學內容教上幾遍,這個班講授為主,下一個班可能提問為主。這節課用個掛圖展示,下一節課可能換個實物更好。在對自己教學方法的一次又一次改進后最終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我也接過一個新生班,起床做操,開會排隊,事無巨細忙得手慌腳亂。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在向前輩的取經中,獲得了第一手的管理經驗,在對班務大事小事的親自指導中,摸索到了處理突發事件的竅門,在與學生的教學相長中,掌握到了與學生溝通的技巧,正是依靠著不斷的積累,不斷的改進,我才能從一個新手中的“菜鳥”成為經驗豐富的“老司機”。
教師能堅持這樣的“純手工”教育,必將成就自己,成為“手藝”高超的教育“匠人”。
我們常常用能工巧匠來形容匠人,能在重復中發現其中的巧,別出心裁這就是創造。教育看似重復的勞動,其實重復也中充滿了各種可能的變化。
俗話說: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學生們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永遠帶來新的變化,新的挑戰,保持對學生的熱情,欣賞他們的興趣,體會他們的心情,傾聽他們的需求,發掘他們的閃光點,老師們自然會發現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體。越是這樣與他們相處,越會覺得學生們身上永遠有探索不完的“新鮮”。而在老師發現這份“新鮮”的過程中,學生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老師投射在他們身上的熱情,他們會覺得自己被關注了被重視了,師生關系自然就會伴隨著這份“新鮮”感和諧起來!
我校是一個以工科專業為主的學校,就工科專業課內容來說,一個公式,定律可能已經被運用了上百年時間,在這種“古董”級的知識上創造“新鮮”無疑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所以我們不妨在教學教法上多下些功夫,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個性化起來。今天有個智慧的啟迪,明天來個人格的感染,充分運用起多媒體手段,再結合實物的演示,老師們發揮自己的特長讓教學形式鮮活起來,讓教學內容廣博起來,讓學生們覺得這個課堂永遠是千變萬化的,這樣新知識也就伴隨著新教學手段源源不斷的輸送給了學生。
教師能堅持這樣的“純手工”教育,創造無止境,終能看見桃李遍天下。
做一名“純手工”教育的教書匠,其實并不容易,這意味著老師們不僅要更加深入的了解教育本質,而且還要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探索教育的發展,在教學生涯中,耐心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但是如果這樣的“純手工”能夠牢牢的吸引住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師生關系和諧起來,課堂氣氛熱烈起來,學習效率提升起來,那么,多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