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商業南山幼兒園 遼寧大連 116001)
《綱要》指出:“幼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要引導他們在與環境的積極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
1.幼兒在游戲中的發展,直接取決于教師為其創設的游戲環境。教師要創設一個有利于引發幼兒游戲和探索的環境,創造輕松、活躍、自由、寬松的游戲氛圍,讓幼兒在與同伴間、幼兒與老師玩伴式的交流中,提高游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幼兒在與環境互動中開闊視野、增長經驗,獲得愉快滿足的情緒體驗和情感需求。在環境創設過程中,教師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幼兒產生與環境互動的效應上。
2.教師要關注幼兒的興趣愿望與需求,了解幼兒的生活經驗及水平,在環境創設中始終保持動態靈活性和開放性。
3.教師在創設環境時,要采納尊重幼兒的想法。讓他們與老師一起共同參與,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我在活動室一角為孩子提供了各種汽車玩具和畫有斑馬線雙黃線的馬路,開汽車游戲是孩子們的最愛。隨著游戲的發展,他們從關注車的外型,轉向關注汽車是怎么動起來的。他們反復探索慣性車、電動車及各種車的運動,樂在其中。這時候我發現活動室地面游戲場地不能滿足幼兒游戲需求。為了讓幼兒有充分的探索空間,我就在走廊地面鋪上墊子,并在墻壁布置了各種交通標志圖。孩子們興奮的將游戲中的車輛、馬路、橋、移到了寬敞的走廊,撒歡的玩起來。游戲中,他們發現缺少停車的地方,又共同搭建了停車場。新的游戲環境受到孩子們的喜愛。他們紛紛將自己家里的各種車輛帶到幼兒園。為了解決停車問題,孩子們又用紙盒搭建了立體停車場。汽車游戲活動由開始是老師提供的馬路、汽車,到后來孩子們自己架橋、建停車場;由室內拓展到走廊;由簡單的開汽車,衍生出扮演交通警察、司機,認識了交通標志,了解交通規則。孩子們在與環境的互動中 ,使游戲內容不斷豐富、發展。
客觀真實地觀察了解幼兒是教師有效滿足幼兒的游戲需求和促進其學習發展的前提。
1.觀察的目的是要了解幼兒當前學習與發展的狀況,評估他們的需求,拓展他們的經驗,促進他們的學習與發展。
2.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是最真實的。幼兒在游戲中可以輕松自然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教師可以真實地觀察到什么是幼兒喜歡的游戲主題、玩具材料、幼兒游戲中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游戲中遇到了什么困難、用什么方法解決的。
3.教師只有深入觀察幼兒游戲行為,才能適時地介入幼兒的游戲,推進游戲的豐富與發展。
4.細心的觀察,能使教師準確了解孩子的游戲,為他們提供環境及經驗、材料的支持,幫助他們超越現有水平而達到可能的發展水平。在游戲中獲得情感滿足與愉悅的情緒體驗。
游戲是幼兒自主自愿的活動。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要選擇游戲的角色、玩具材料、情節內容。游戲中出現問題自己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
1.教師要讓幼兒自己主動控制游戲全程,自主決定活動方式,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
2.為了增加樂趣、豐富游戲內容支持游戲發展,教師要以角色身份參與幼兒的游戲。
3.在游戲中,教師與幼兒的地位是平等的,彼此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
4.當孩子缺乏玩具時、缺乏跟同伴玩的技巧時、缺乏游戲點子時、游戲無法繼續進行時是教師參與游戲的最佳時機。
游戲材料是幼兒游戲不可缺的物質條件。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
我們都知道,要使幼兒在游戲中得到發展,必須提高游戲質量,而影響游戲質量的關鍵因素就是游戲材料。幼兒在與材料的交互作用中才能獲得發展。
1.適宜的游戲材料能激發幼兒參加游戲的愿望,對幼兒游戲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游戲材料不只是購置的仿真玩具,也有半成品玩具和教師制作的成品玩具。《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和廢舊材料開展活動。”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紙盒、薯片桶、飲料瓶、紙卷桶等是幼兒游戲的首選材料。隨著幼兒年齡及其生活經驗的增長及游戲水平的提高,非結構材料、低結構材料,更能激發出幼兒游戲聯想和游戲行為。
2.科學合理、適時地提供、調整材料對生成新游戲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教師要根據游戲發展及幼兒需求有層次地調整游戲材料。如給小動物喂食這個游戲:開始我們提供的是用勺子給小動物喂食。孩子玩了一段時間后,我們又增添了各種圖形的餅干及長短不同的筷子,以滿足幼兒不斷發展的游戲需求。
3.《指南》指出:“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發展進程的個體差異,應為不同能力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提供與其發展相適應的活動材料,讓每個孩子都有操作欲望,都有所發展。如在釣魚游戲中,我們提供的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小魚,有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半圓形,釣魚竿有長有短;有磁鐵和鉤子兩種魚鉤,充分滿足了不同能力不同發展階段幼兒的需求。
4.教師提供的材料不在于多或少,重要的是讓材料的功能發揮到極致,讓孩子們充分享受探索、發現的過程,讓他們在無窮的探索和發現中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