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部分學校和教師不重視實驗教學,片面地認為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浪費課堂時間,還存在一定的風險,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未將實驗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框架中,使得實驗操作課名存實亡。因此,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盡量多為學生爭取實驗機會,從而提升課堂效率。
在傳統的生物實驗課堂上,教師通常利用大部分時間為學生講述注意事項,并且要求學生嚴格按照教材上的實驗操作步驟及實驗素材來證明相關的生物理論,但如此千篇一律的實驗操作很難讓學生長期保持對生物實驗課的興趣,而且教師的反復叮囑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同時也會占用課堂大部分的時間。
因此,教師應當積極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想方設法地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事先預習,了解實驗注意事項。學生對未知的實驗都有好奇的心理,一般會在得知有實驗操作課程的興奮與好奇中自覺預習,以便在實驗中做到胸有成竹。例如,教學“動物的主要類群”這一章時,可以讓學生在實驗室觀察魚的外形特點及作用。這個實驗比較簡單,可以完全交給學生,最好能事先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讓所有學生共同完成實驗報告,如有人觀察魚鰭,有人觀察魚鱗,還有人觀察魚的整體外形,然后把觀察到的現象,以及對原因的推測整理成書面的實驗報告。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又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坐在座位上聽講、做筆記,而實驗教學使得課堂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也大大提升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教師應當利用實驗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目標來完成實驗教學設計。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對生物課堂產生興趣,對生物知識更加求知若渴,便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投入更多精力,讓學生不再需要家長和教師的督促就能自覺學習,對于學生學習能力及學習成績的提升上也有積極的意義。
例如,教學“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這一章時,需要使用顯微鏡,教師可以在實驗室進行教學,讓學生學習顯微鏡的結構及使用方法。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難接觸顯微鏡,因而對此很感興趣,教師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安排學生進行一些趣味性的小實驗,如讓學生利用高倍鏡和低倍鏡分別去觀察載玻片上的細胞,從而分辨高低倍鏡的區別。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又能夠讓學生更容易地掌握顯微鏡的結構及用法。
目前,初中生物實驗課堂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實驗課程設計完全拘泥于教材,沒有任何的創新及拓展性的實驗供學生來操作,這不僅使得課程教學模式漸漸僵化,同時也漸漸消磨了學生對實驗操作的熱情。除此之外,教材中的實驗是最具通用性的實驗案例,但由于教材應用的地域差異,使得具體的實驗操作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較大差異,導致學生誤以為生物實驗在日常生活用并不實用,不需要去特別掌握。
因此,教師應運用自己的生物知識,將生活中常見的素材引入實驗教學,讓學生多接觸教材中未曾提及的實驗,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生物實驗的實用性。例如,教學“植物的呼吸作用”這一章時,可以引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案例:蘋果削皮后暴露在空氣中一段時間會很快變色,而用保鮮膜隔離空氣后變色就很慢了,通過對比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思考。這就使得學生所具備的生活常識變得科學化、規范化,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提高了生物課堂教學效率,以及利用生物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現象的能力。
利用實驗來提高生物教學效率,不僅要注重實驗內容的設計,還要注重組織形式上的優化。首先,教師應當注重學生在實驗課堂上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有興趣、有能力來完成實驗探究過程。生物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教師應盡量安排學生建立實驗興趣小組,各組成員相互監督、相互提醒,排除實驗安全隱患,保證實驗操作的正確性,提高實驗操作的成功率。同時,小組合作探究還能夠縮短實驗時間,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嘗試將小組實驗探究安排在課下,讓學生走出課堂和實驗室進行實地的樣本采集和分析,從而增強實驗課題的延展性、打破課堂局限性、降低實驗結果的偶然性,還能讓學生進行排除干擾因素的實驗對比,豐富學生的實驗體驗,以及實驗操作的實際經驗。
實驗教學是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增加學生知識儲備、提升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實驗平臺和更加自由開放的實驗環境,讓學生學會在生物實驗中學習生物知識,同時也學會用生物實驗來證實相關的生物理論。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都是初中生物學科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表現方式,都需要學生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