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作業領域中融入了新課程理念,通過作業內容的開放、形式的開放、過程的開放、空間的開放、結果的開放,更注重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全程參與與全力體驗,以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個性,這就是實踐性作業。實踐性作業以學生的主動參與、獨立操作、積極探究為主要特征,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為目標,以體驗生活,發展全面的綜合素質為目標。
學生在老師布置課外閱讀、觀察記錄、搜集資料、參觀調查等實踐性作業時,往往情緒高漲,歡呼雀躍,由此可見,數學實踐性作業是受到廣大學生喜愛的。但在數學實踐性作業的實施過程中卻是“雷聲大,雨點小”,虎頭蛇尾,有始無終。數學實踐性作業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問題與困難。
談到閱讀和表述,很多人頭腦中泛現的是“語文”這門課程。應該說,在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今天,閱讀已不再是語文課程的“專利”,閱讀和表述是一種最基本的學習方式,在數學課等各種學科中也應普及閱讀。比如,學習了圓周率之后,讓學生閱讀有關祖沖之的內容,并讓學生記憶圓周率后一百位的趣味記法。教學完“圓的認識”之后,讓學生閱讀有關圓的歷史、圓的妙用。這樣,整個學習過程便突破了狹小的教室空間與短暫的課堂時間的限制,將課內遷移到了課外,學生能獲取教材以外的廣博知識,能起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成效?,F在的數學教科書課文后面都配有“你知道嗎”的數學知識介紹,意在讓學生通過閱讀更多地了解數學小故事,了解數學名人,引導學生將課內、課外知識聯系起來,促進知識的理解。然而,一些數學老師忽略了課文后短小的“你知道嗎”,更沒有注重數學方面的課外閱讀。
1.家長協助不當。低年段的數學實踐性作業完成過程中,父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父母一起完成、家長全權代勞的方式占了絕大多數。比如,制作一份數學小報,學生因其年齡較小、能力有限,很難獨立完成,需要家長的幫助。但是僅需家長的幫助,而非全權代勞。家長幫忙查查資料,打打下手就足夠了。家長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在一旁觀察,多觀察幾次,學生也就能學會查閱資料的方法。
2.缺乏同學之間的真正合作。中、高年段的數學實踐性作業完成過程中,主要方式是同學之間互相合作和借助網絡查閱資料。合作,本來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項活動任務。但在實際的合作過程中,問題還是比較多。比如,合作小組中,優等生通常會包辦一切,做好操作與調查的各項工作,同組中基礎較弱的學生便有了依賴性,完成作業反倒變得更簡單,幾乎不用動腦了,比以往獨立完成作業更省事了。造成合作完成作業只要找個優秀的搭檔就行了,絲毫不能鍛煉實踐能力,培養合作、創新等精神,達不到合作的目的。
以上種種看似全新的、開放的、民主的數學實踐性完成方式,其中還是隱藏了許多的弊端,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培養。因此,數學實踐性作業的完成方式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與細化。
數學實踐性作業可以將探索、調查、操作等多種類型作業結合起來,交替使用。鼓勵學生以看、聽、觸、聞、嘗、摸和想象等多種手段感受知識的存在、進行學問的探討,完成生動活潑、精彩紛呈的作業。
比如學習“認識時、分”一課前,老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

時間 活動要求1分鐘你計時,爸爸媽媽測脈搏,1分鐘 次。爸爸媽媽計時,你測脈搏,1分鐘 次。爸爸媽媽計時,你跳繩,1分鐘 次,現在再測脈搏,1分鐘 次,比剛才多跳次。1小時觀察每晚七點的《新聞聯播》播放了大約小時。觀察你愛看的動畫片播放一集大約 小時。放學回家看看時間,睡覺時看看時間,大約過了 小時。
課前有了這樣的觀察與體驗,熟悉的生活情景不再只是似曾相識,那么課堂上的學習便有了扎實的生活基礎,可以對新知識進行良好的加工與理解。
數學實踐性作業既主張學生個人獨立完成,又支持學生自由組合、合作完成。新課程也明確指出,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是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新課程的生成性、建構性,也要求學生必須加強合作,學會合作。所以在完成數學實踐性作業活動時,老師可以有意識地把學生劃分成學習小組,也可以允許學生自由組合。
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時,應盡量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讓學生自愿選擇為主,教師適當調整。組內各成員之間的性別比例、個性特征、學習成績、能力水平宜合理搭配,取長補短,以便在和諧、民主、平等的氣氛中完成作業,使組內成員在相互支持、彼此幫助、集思廣益中共享成功的喜悅。合作小組的組建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在完成作業時,應明確分工,使每個組員都應有自己負責的任務,鼓勵每個組員積極參與活動,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對小組實踐性作業的完成負有責任,并且在評價交流的書面小結上寫明組內成員的任務分配情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鍛煉,求得發展。
為了激發學生完成數學實踐性作業的動力,為了督促學生堅持不懈地認真完成數學實踐性作業,老師對數學實踐性作業的指導必不可少。
當老師布置一項數學實踐性作業時,一定要追求“實踐效果”,也就是說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做什么作業”,更要讓學生明白,“怎么去完成作業”。
做好布置數學實踐性作業前的鋪墊引導、布置數學實踐性作業時的方法指導,可以使得學生更加明確實踐性作業的完成目標和完成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減少時間、智力和體力的無謂損耗、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可以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速度和質量。
當學生開始開展數學實踐性作業的活動時,老師也要積極參與其中,親自“下水”完成實踐性作業。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預見和知曉學生在數學實踐性作業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可能出現的差錯,有的放矢地開展中期指導與督促工作。
當然,作業指導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師悉心研究,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要求,進行人性化、個性化的作業指導。力求讓學生動起來,使作業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