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研究制定核心素養體系,主要是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盵1]地理核心素養應運而生,它包括人地觀念、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個方面,其中綜合思維是一種基本思想和方法。它是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的基礎,也是理解人地協調觀的重要思維工具。
1.綜合思維的內涵。綜合思維指人們在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過程中全面、系統、動態的思維品質和能力。
2.綜合思維的表現
(1)要素綜合。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由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構成。自然要素包括水文、氣候、生物、地貌、土壤等,人文要素包括人口、交通、城市、農業、工業等。在探究區域發展時,我們需要考慮自然和人文要素,用綜合思維來分析人地關系,為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2)時空綜合。地理事物(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現象)在空間分布上具有不均勻的特性,使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具有區域性的特點,它隨時間的發展而不斷演化。時空綜合就是培養學生用動態、變化的眼光來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發生、發展和演化的過程。
綜合思維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隱性素養。它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那么,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呢?
1.創設問題情境,為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創造條件。布魯納認為,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身心特點,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的富有吸引和挑戰的一種氛圍,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合適的問題情境會使學生產生探索問題、尋求答案的強烈內心需要,教師應抓住機會,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拾級而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如在“中國的人口”這一節中,筆者就導入了三段熱點新聞材料。
材料一: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的總人口已達13.4億(不包括港澳臺)。
材料二:iphone8國行版即將上市,到目前為止,中國內地市場已成為僅次于美國本土的最重要的市場。
材料三:2017年春運40天,全國旅客發送量達到29.78億人次。每年春運規模大、體量大,不僅帶給國人,也帶給外界的一個客觀感受便是“搶票真難”。
問題:
(1)材料一說明了我國人口的什么問題?(人口數量多,新增人口多)
(2)結合材料二、三,你怎么評價中國的人口?(利弊)
(3)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該怎么辦?(控制人口數量,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實行計劃生育)
(4)構建知識網絡。

通過熱點新聞材料的導入,讓學生直觀感受中國存在的人口問題,探索人口問題的解決途徑,了解目前國家的人口政策,探討二胎政策。學生一路順著設計的題目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辯證思考,綜合分析,得出結論,進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2.探究典型區域,為培養綜合思維素養提供一個載體。區域地理知識是地理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而言具有獨特的地理教育價值,是學生構建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基礎。區域地理特征是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在該區域中的綜合反映,在分析區域地理成因的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如在“長江三角洲地區”一節中,探討分析該地的自然條件(包括地理位置、氣候、地形、土壤、河流、資源等),人文條件(包括勞動力、工農業基礎、科技、市場、國家的政策等),然后綜合起來,得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區域特征:自然條件優越,工農業發達,第三產業發達,經濟發達。
在“西北地區”一節中,干旱自然特征成因的分析,在此特征下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以及城鎮的分布等都受此影響,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為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可因地制宜發展采礦業(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色農業、特色旅游等。
當學生學會通過綜合思維分析區域特征后,就可以把兩個區域放在一起,比較分析區域的差異,加強區域的聯系和追求區域的共同發展,因而對區域地理認知方式形成整體的了解和把握。所以學生在掌握了區域認知方法后,就能運用區域綜合分析、區域比較等方法,認識區域特征和區域人地關系等問題,形成因地制宜進行區域開發的觀念。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理清思路,構建知識網絡。
3.應用地理實踐,為培養綜合思維素養作一個提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地理課程具有“生活性”,即“地理課程內容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突出反映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地理現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問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能力?!薄皩W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均要求地理課程必須與生活密切相關。

教師選取生活實例,讓“問題”來源于生活,再通過問題解答使知識回歸生活,既增強學生“關注身邊的地理”這個意識,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學完黃河、長江后,了解到一條河流的學習包括它的概況、水文特征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于是,筆者組織了一次實踐探索課:
家鄉的河流——望虞河
(1)了解望虞河的源頭,流經的區域,注入的海洋,長度,水文特征。
(2)這是一條人工開挖的河流,兩岸農民因開挖河流而失去農田,成為“失地農民”,思考為什么要開挖望虞河?
(3)一半的同學每天上學要經過向陽橋,會看一眼望虞河。河流的存在對家鄉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如何來進一步提升它的利用價值?
學生紛紛獻計獻策,熱烈討論,他們對于熟悉的河流有太多的想法。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運用綜合思維方法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并積極參與到家鄉的規劃建設中來。
又如,在學完“交通運輸”一節后,筆者以“城鄉公交221有了夜班車之后……”為題,組織大家一起討論。
(1)城鄉公交有了夜班車之后你覺得方便嗎?若方便,說說乘坐它的好處;(學生卡半價,便宜、安全、快捷、不用爸媽接送,低碳環保)若不方便,說出理由。(不在沿線,線路設計欠缺)你覺得可以怎樣改進?(集中居住、公交延伸)
(2)你覺得為什么會延長公交時間呢?(市政府惠明工程、道路的發展、城市交通大發展、經濟發達、發展經濟、節能減排)
(3)你覺得家鄉常熟怎樣?你愿意為把常熟建設得更美、更好而出一份力嗎?你會怎么做?(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讓學習成為動力)
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深深地感受“交通運輸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蓖ㄟ^“便與不便”“為什么會延長”的討論,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以及將知識遷移到實際領域的能力,同時也以一種實際行動將“減少碳排放”從一句口號變成一種生活方式,真正體現了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探究典型區域,應用地理實踐,分析與解決“人地關系”問題,達到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目的,使之樹立人地協調觀念,促進個體發展,掌握學習的有效途徑,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立德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