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彼此交融、共同發展的過程,是促進目標達成、提升學生素養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其一,要積極地開展數學活動,激發探學興趣,引發參與熱情,促進數學思考,發掘創造性思維,掌握科學方法,形成良好習慣;其二,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結構對教學的內容、媒體、方法、環境等進行優化,以增強教學效果。
數學活動教學具有系統性,各要素之間彼此協調,致力于同一目標的實現,通過對比優化,尋求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如果只關注其中的部分要素,勢必會造成教學活動失衡,如部分教師片面追求媒體的呈現,以炫彩的效果給學生帶來感官的刺激,卻忽視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導致重形式而輕內涵;部分教師重內容的講解,忽視了方法的誘引啟發,走入重教輕學、忽視生本的困境,過于強調某一要素,忽視諸要素之間的協同發展,會給課堂帶來負面的影響。
數學融入人類發展、社會生活之中,彰顯巨大的價值,教師的活動設計要突出數學化,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數學方法去觀察、分析、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體驗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進行創造性地活動,成為新知的締造者。小學生的認知結構處于具體運算階段,思維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他們抽象概念的形成依賴于具體的生活內容,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所熟知的內容為支撐,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開展數學活動,在習得知識的同時能反過來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問題。
例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時,筆者以數學童話故事《三角形家族之爭》進行導入,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三兄弟都認為自己的內角和是最大的,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參與探索發現的過程,感受思考探索的樂趣。筆者讓學生先拿出身邊的三角板,算一算每個三角板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再從特殊走向一般,猜想并驗證一般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度數是多少,再引導學生分組探索,用量一量、撕一撕、折一折的方法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最后再讓學生借助三角形已知兩個角求出第三個角。
小學生的發展不是依賴于機械地灌輸,而是與一系列的操作活動相聯系,在實踐探索中獲得體驗,從而獲得身心的發展。在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保持愉悅的情緒,充分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參與學習,只有全身心地融入活動之中,才能獲得提升、形成智慧。
教師要進行前端分析,才能因情預設,提高實效。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數學教材、教輔資料分析教學內容,把握知識與技能間的聯系,從而確定教學起點。教師要客觀分析學情,通過問卷調查、測驗提問等了解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及個性特征,據此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師不以自己的思維替代學生的思考,更不能強加于學生身上。教師要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要明確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學習規律、個體差異,分析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教師要明確設計課型,對教學內容進行創造性地加工處理,使之轉化為一系列目標明確的教學活動。
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一課時,筆者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通過拖動1張長方形圖片得到4張不同的圖片,讓學生將其與原圖對比,說一說有什么感覺。學生發現,如果將圖片的長拉長,圖形會被瘦;圖片的寬拉長,圖形就會扁。只有將圖形的長與寬同時拉長、縮短,圖形才不至于變形。筆者呈現長9厘米、寬6厘米的圖片,并將之放大成長18厘米、寬12厘米,讓學生將這幅圖與原圖進行比較,然后說一說它的長與原圖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會有什么發現?學生會發現長方形的每條邊放大到了原來的2倍,即放大后的長與原長的比為2:1,寬的比也是2:1,此時筆者指出,長方形是按原圖的2:1放大的。通過放大后的圖片與原圖的長與寬進行對比,能從“比”的角度感受圖變化。
1.有意讓學,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教師要尊重生本,不一講到底,要有意識地“留白”,為學生留有自主探索、參與活動的機會,讓他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主動思考,以喜歡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教師要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參與學習活動,還要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法,為學生留足探索時間。教師要關注個體差異,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師要借助于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圓柱體的表面積”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圓柱體的側面積提出自己的猜想,筆者引導如下: “如何求圓柱的側面積?它與什么有關系?有什么關系?如何求?試著借助手中的圓柱研究一下。”各組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沿圓柱的高將側面剪開,發現它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與寬分別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側面的高,面積就是底面周長乘高。可見,教師要善于讓學引思,為學生留有充分探究的時間,讓學生經歷猜想、操作、交流的過程,就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開放內容,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與生活相融相生、密不可分,教師要將教材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設計開放性的活動,要將學生的經驗與內容結合起來設計主題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例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直線、射線、線段”一課時,筆者講解了射線的概念后,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射線現象。生1指出:“宇宙中兩個星球的線可以看作是射線。”筆者適時引導: “它有幾個端點?射線應該有幾個端點?”生1糾正道: “太陽射出的光線是射線。”生2認為手電筒的光線也是射線,筆者繼續追問: “手電筒照出來的光,端點在哪里?”生3認為大樹也是射線,它扎根于土壤,無限向上生長。筆者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射線現象,將所學知識與生活情境聯系起來,讓學生從情境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3.強化交流,在互動交流中促進建構。學生通過觀察、猜想、實驗、驗證、交流等活動促進對知識的理解、感悟,其中既有自己的自主思考,也有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組間的交流,小組成員之間彼此溝通、相互啟發,共同探索數學奧秘。教師要精心設計活動情境,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特長均衡、組長輪換的原則組建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之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要鼓勵他們討論交流,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
4.更新工具,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過程中,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能為抽象的知識與直觀的事物之間搭建聯系的橋梁,能促進內部活動與外部活動的轉化,讓數學知識更易于被學生所接受。例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線段、射線、直線”一課時,筆者提出問題: “射向月球的激光的起點和終點在哪里?(地球、月球)如果沒有月球的阻擋,這束光會怎樣?(繼續延長下去)”教者用Flash動畫演示延長一段,“還能延長嗎?(能)”……課本上創設的情境有時候操作性不強,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就能解決這個問題,還能給學生帶來直觀的感受。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于生,為學生提供操作、思考、交流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發現、操作的樂趣。教師要優化活動設計,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放手讓學生參與自主探索活動,從而構建富有生命活力的生本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