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周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的探索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幼兒的學習應該是全方位的學習,是主動地發現性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性學習,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目的。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科書,最好的課堂。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可以教給孩子無窮無盡的知識,引領著孩子們走向一片自我求知探索的新天地。
德國戲劇家萊辛表示,“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希望的更多的東西。”興趣是學習的源泉與動力。教師應從幼兒戶外自主發現的焦點和熱點出發,篩選出適宜的、有價值的探索問題,引導幼兒圍繞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因此,戶外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幼兒的“興趣點”,讓幼兒朝著自己的關注點不斷地自主探索與發展。
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孩子們來到了向往已久的小山坡,一個個顯得特別興奮,從幼兒園帶去的游戲材料只有少數幼兒選擇,大部分孩子沖向了小山坡的至高點,然后跑下來,玩得開心極了!看著他們興奮的樣子,筆者只是靜靜站在一邊,大約5分鐘后,孩子們開始自由組合,開始了自己的游戲,有的去了轉轉椅,有的走平衡樹樁,還有幾個女孩子開始撿樹葉……“我有重大發現!樹洞里有許多圓圓的小東西,有的上面還少了一塊,有一個小洞洞,樹皮上也有一些,你們看!”旭旭小朋友大聲地與身邊的小朋友說。點點說:“圓圓的,像小小的雞蛋,是什么呢?”旭旭小朋友對自己的發現特別開心,趕忙找來小樹枝,輕輕地撥動圓圓的小東西!很快圓圓的小東西就被弄了下來,旭旭說:“捏在手里,感覺硬硬的!”轉眼間,旭旭快步跑到水泥路上,用腳使勁地踩下去!圓圓的小東西碎了,“原來是蟲子,但是它不動了。”旭旭激動地告訴身邊的小伙伴。“再試一個!”他和幾個小伙伴一起,又跑到水泥地,又打開了一個。點點說: “用小樹枝也可以打開它。”這時,旁邊的豆豆小朋友生氣地說: “蟲子在睡覺,你為什么要吵醒它呢?”旭旭說: “它沒有睡覺,他死了,你看它不動了。”旭旭的發現引來許多小朋友,大家好奇地看著。不一會兒,又有重大發現,旭旭用小樹枝弄破的圓圓的小東西里流出了青綠色的液體,小朋友們睜大了雙眼,又開始討論起來,這是什么?里面是活的蟲子嗎?孩子們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起來……探索還在繼續中。
這是晨間活動時,孩子的探究發現活動,樹洞里和樹皮上圓圓的小東西吸引了一名幼兒,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探究,用樹枝弄下圓圓的小東西到想打開它,跑到水泥地上用腳踩,從而發現里面有死去的蟲蟲,引發一部分幼兒的關注,后來又發現有活的蟲蟲。
可見,這個發現孩子都非常感興趣,都期盼能有一個好的答案幫助他們解答心中的疑惑。這個問題大部分幼兒并沒有實際的生活經驗,所以很好奇,急于知道是什么?簡單的告知,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如果筆者把握住幼兒這個問題,以這個問題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那么幼兒們這個小問號將成為一個有價值的課題。所以,筆者將問題帶回了教室,看看接下來孩子們會怎樣呢?
幼兒的認知特點決定了幼兒有效的學習活動必然伴隨著幼兒具體形象的感知、體驗、操作等活動,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是幼兒戶外自主學習的必由之路。倘若沒有一個具體的行動,孩子們僅僅從掛圖、媒體上去認識,獲得的只是常識,在情感、態度、能力和感性經驗方面則難以有更大的收獲。所以筆者沒有以簡單的說教解惑方式去回答幼兒的疑問,而是引導幼兒去自我發現并付諸實踐。
到教室,筆者發現,旭旭小朋友已經將這些圓圓的小東西,抓在手心里帶了回來,頓時,教室里就炸開了鍋!“這是什么呀?”“什么里面有蟲子?”“你在哪里發現的?”……因為太吵了,有幾個孩子眼巴巴地看著我,于是筆者說: “小朋友們,今天旭旭小朋友在小山坡上有一個重大發現,你們想不想聽一聽?”然后,旭旭走上前去,開始將他的“重大發現”娓娓道來,全班沒有一點聲音。“這到底是什么呢?”筆者將問題拋了出去。“蟲子的家!”“蟲子下的蛋!”……孩子們展現了超強的想象力,“不對!這是繭!”一個響亮的聲音傳來,孩子們都靜了下來,“我聽過毛毛蟲變蝴蝶的故事,上面說過蟲子會自己結繭,然后咬破繭,變成蝴蝶!”對呀,大部分孩子表示認同。“既然是繭,會是什么蟲子的繭呢?小朋友們,你們是不是非常想知道這是什么?”“我們今天就想知道,它是什么蟲子?”孩子們用渴望的眼神望著我。“那好吧!想知道,很簡單,你們仔細觀察一下這個繭的樣子,對照樣子,我們可以在電腦上查找一下哦!”于是,孩子們開始分小組觀察,有的孩子還用畫筆畫了出來!
“橢圓形、外表堅硬,顏色與樹皮差不多,有灰褐色,也有暗褐色,有的是完整的,有的上面少了一塊!”孩子們觀察的特別仔細。
最后,孩子們通過比較、觀察、驗證,知道了這其實是刺蛾幼蟲做的繭,刺蛾過冬的準備,里面是它們的幼蟲,這種幼蟲我們這里叫洋辣子。刺蛾是一種食葉害蟲,欒樹、紅葉李、無患子、楊樹等很多樹上都有,它啃食植物的葉子,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樣子成橢圓形,和指甲蓋大小差不多。它們粘在樹皮表面,摘下來很費力氣。那種殼上開口的,說明幼蟲已經飛出來了,里面是空的,這個繭可能是以前的。那種沒有開口的,則是新的。結繭后它就暫時沒什么危害,等到明年春天溫度適宜的時候,幼蟲就鉆出來了。
以幼兒的“生活世界”作為背景和來源,只有這樣,幼兒的學習才能真正成為溝通幼兒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橋梁。我們在構建主題網絡時首先要注意幼兒的興趣所在,在此基礎上結合幼兒實際生活內容來創設活動情境,尊重幼兒自發生成的活動,并為之創造條件。教師要在幼兒的自發活動中捕捉教育時機,調整和生成活動內容。對這樣的現實題材進行適當的加工,使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更有利于幼兒知識技能的獲得、智力能力的培養。
有了這層認知后,筆者依據孩子在這次經歷中發現的各種問題創建了題為“蟲蟲的秘密”的主題網絡。“蟲蟲的秘密”課程主題網絡的活動涵蓋了科學、藝術、社會、語言和健康五大課程領域,并且強調內容的綜合性和生活性。打破學科領域的界限,根據主題的核心內容,確定主題展開的基本線索,順著這些基本線索,確定主題的具體內容,并創設相應的教育環境,組織開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活動。例如:蟲蟲的一生(科學)、蟲蟲運動會(健康)、我會畫洋辣子(美術)……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活動中,從孩子戶外的“重大發現”到教育的“窮追不舍”,教師一直引導著孩子們進行“科學探究”,關注幼兒對活動是否有興趣,是否能以積極愉快的情緒投入其中,堅持從培養幼兒有益的興趣出發,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幼兒心情愉悅、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讓每一名幼兒主動參與探索學習活動中,使孩子們從“玩”中學到許多我們用“教”所無法給予的知識。盡管有時這些“探究”活動還不規范、不嚴密、不完整,但只要我們能精心引導,耐心扶持,孩子們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真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的活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