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工程學院昆侖旅游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對民辦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進行人才,能夠及時的向社會輸出專業能力強的技術型人才,這類人才應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和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可以熟練的使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對藝術設計和教學進行研究,還應該具備強大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而且能夠順應時代的要求。
要想保證學生畢業以后能夠更好的適應工作需要,就要加強學生的實踐教學管理,然而有些民辦高校對于實踐教學還不夠重視,只是單純的學習理論知識。現階段,一些學校也合作了一些企業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教學的機會,但是大多數學生由于沒有目標,在選擇實習單位是比較盲目,學校對于實踐教學也不夠重視,致使學生學到的知識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要求。現階段,學校并沒有指定出符合學生實際情況能夠反映學生能力的指標,而且教學的手段和技術也不夠多元化,方法比較落后。因為在民辦高校的教學過程中,實踐教學缺乏自主性和創新性,物質基礎比較差,也不夠重視實踐環節,最終教學實踐活動形同虛設。[1]
民辦高校藝術設計類教學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就是獨具匠心的精神追求。將這種精神追求融入到我們的教學當中去,藝術教學就會更加的科學人性化。在藝術設計教學中,“匠心”是藝術的靈魂,是設計的升華,不是能夠單純的復制和創造出來的一種比較高的境界,其能夠最終影響我們對于藝術的看法,創新需求。用心創造的作品是一種精神和人文的結合,是藝術和智慧的結晶,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社會和經濟價值。然而現階段的藝術設計教育中缺乏這種價值信念的教學,很多學生并不具備這種信念,缺乏匠心精神,只有培養出符合高校藝術設計要求的人才,才能夠體現出高校追求匠心精神的意義。[2]
雖然有些學校已經和企業建立了合作的實訓基地,但是合作的形式比較單一,進行合作的層次也不都深入。一般來說,校方在尋找合作企業的時候信息來源比較單一。目前我國多數的校企合作都比較注重學校的利益,而輕視企業的利益,長此以往,企業的利益得不到滿足,企業就會失去合作的興趣,積極性不高,很難達成長期的合作。
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的交叉學科,其融合了人文、自然和社會三大科學,在教學過程中,應首先表明教什么、如何教,科學的調整教學內容,對課程設置進行優化,使學習內容更加的合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根據“專業適用、基礎實用、理論夠用,提高技能、培養能力、注重實踐”的方針來進行人才的培養,以學生的個性發揮為原則,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教學內容,科學的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在修訂教學大綱時,每一個學科都應該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突出教學特色。每一個課程的設置都應該具備學生創意訓練和能力的培養,將三大構成、設計色彩、設計素描等基礎知識加入到學科的創意課程中去。此外,在課程設置的時候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設計的時候使用計算機輔助,著重突出學生的動手能力,對相關課程進行整合,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一個班級中幾十個人,每個人的能力都有所不同,老師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優等生或者落后的學生身上,應該兼顧到每一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為他們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學習要求和專業能力的評判,保證優等生更進一步,落后的學生更快的趕上學習進度,加大學習的積極性。例如,畫法幾何等課程結束后,老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程度的作業,針對落后的學生完成作業以后要加強輔導,更快的趕上學習進度,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除了基礎的作業完成以后,還可以布置一些難度較大的作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應注意不能公開,要維護好學生的自尊心。
在學校中要想提升藝術設計教學的質量就要保證學校自主培養和人才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學校教育的多元化,讓學校內部的師資力量更加豐富。為了提升學生對藝術教學的認識,可以聘請一些行業內部優秀的人才進行知識的講解,同時可以邀請一些優秀的管理人員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的輔導,通過實地的訓練,讓學生掌握更高水平的技能,不僅增強了學校的教學水平,也讓學生對藝術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另外,通過對學生的實訓,學校就可以清晰的知道教師隊伍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可以實現教師結構的多元化,也能讓教師隊伍的水平更高。利用教師隊伍的多元化開展藝術設計教學,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于提升學生的技能和教師水平都有重要意義。學習的多元化教師隊伍可以是企業內部的優秀設計師也可以是校外的專業教師,充分結合教師隊伍各自的優點,充分的在教學中進行提現,讓學生更加了解當前的企業需要,學校也可以對校內的實訓基地進行改革,促進藝術設計教學的創新。
現階段,如何培養出創新能力強、適應社會發展的藝術設計類高技能型的人才是各類高校面臨的重要問題。作為民辦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積極引進社會實踐經驗,對課程進行改革,以實踐平臺作為基礎,為社會輸送更加專業性的人才。只有遵循人才成長的科學規律和教學實踐規律,將傳統的教育方式轉變為應用型教學,學生才能更高的掌握專業技能,適應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