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黃河路小學 青海西寧 810000)
就小學語文而言,教學大綱中有明確規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各項能力方面都有著較大差距,老師的教學必須要有針對性,在不同階段的學習中明確教學目標,并采用適當的教學策略。所以,老師應將教學目標設定為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學生的情感、認識能力、價值觀和道德修養等得以提高,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1]
按一般的理解,“素養”是指“平日的修養”,也指“學識、造詣、技藝、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狀況。在具體的課程教育改革中,“素養”一詞出現的頻率較高,比如《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就將學生的科學素養放在突出地位。之所以如此強調素養的培養,是為了讓學生的學習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并為自己的將來打下良好的基礎。從狹義角度來看,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其實是指學生的文學修養,既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強化他們聽、說、讀、寫等方面的基本語文能力,還要培養他們的文學修養,為他們將來的發展打下“精神的底子”。文學修養的提升不僅能使學生學習利用語言進行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更重要的是還能讓學生通過學習母語,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塑造高尚的靈魂,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這才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所在。[2]
學習的核心是將課內與課外有機的結合起來,讓課內學到的知識自然的延伸到課外的生活中,讓理論知識得到實踐和驗證。同時將平時在生活收集到的觀點與想法反饋到課堂內的學習中去,從而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對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教學也當如此,具體的教學實踐大致為以下幾點。
傳統教學模式較為單一,老師如照本宣科一般,將學生只當做接受知識的容器。并且老師要求學生的學習思路與自己設想的一致,否側就會被定義為“錯誤”。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中,老師一定要避免此種問題,應將課堂的立足點定在人文性的體現上,創造一個“情感的課堂”,用自己的教學激情帶動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和學習的積極性,而不是如傳統教學一般束縛學生和自己的情感,讓他們在一個較為消極的學習氛圍中被動學習。
同樣,傳統教學比較注重課堂的秩序和老師的威嚴,課堂顯得死板和壓抑,學生只能通過舉手提問來與老師進行交流,這樣大大打擊了學生的發言積極性。參考國外的課堂,上課時學生和老師都比較隨意,兩者更像是朋友,上課的氛圍也比較輕松,當學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也能及時詢問老師。這種課堂模式是值得國內老師借鑒和學習的,只有在這樣的“交流的課堂”中,學生才會更愿意積極發言,學習的主動性才會更高。這在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也應如此,采用多樣化的課堂模式,結合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優點,摒棄古板消極的一面,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學習氛圍。
小學是打好學習基礎的關鍵階段,要想建起高樓,地基就得打得深、打得廣、打得牢。因此,語文素養就可以視為核心素養的基石。首先,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將信息技術教學與上文提及的課堂模式相結合,致力于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自然融入學習狀態,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目的。其次,鼓勵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語文素養的培養包括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等方面。老師在其中應如穿針引線搬將各個方面生動的聯系一起,將所有板塊巧妙的結合在一起,避免讓學生覺得語文的學習是枯燥的、雜亂的。而是讓他們覺得語文的學習是有趣的、有序的,從而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性,慢慢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最后,老師要舍棄“答案式”教學,不能在學生閱讀一篇文章后僅僅給做參考答案來“標準化”學生的思維。而是要帶著作者寫作時的情感來為學生解答問題,帶著學生一起感悟文章內在的思想情感,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所在。這樣才能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得到升華,語文素養得到提升。[3]
課堂語言的規范化是每個小學語文老師都必須做到的一點,在平時的教學中應運用普通話教學,并且不能出現病句、臟話和網絡暴力語言。同時,小學語文老師還可以在與學生的日常交流中,多引用名言警句,或者文章和詩詞歌賦中的佳句,讓學生時時接觸語文的文字的曼妙之處,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們愛上語文,愛上學習。這就是語言規范化的意義所在。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新課改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未來教育的大勢所趨。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就應該清楚認識到這一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學內容,把核心素養落實于具體的課堂實踐中,找出最為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語文是一門強調積累的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樣如此,只有夯實了基礎,才能穩步前進。所以老師在教學中不能著急,一定要注重循序漸,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學習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