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中學 云南迪慶州 674499)
傳統文化與現代的教學之間有著時空的距離,學生對傳統文化接收的少,理解更是淺薄,語文中的閱讀與感悟都是需要學生終身學習的,語文知識的累積將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終身,使得學生不斷的優化自己,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傳統文化恰好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新鮮的元素,并能夠推進學生的知識沉淀,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強化學生的全面素質。[1]
不得不說,高中的語文教材既豐富有經典,都是經過我國的教育專家幾經篩選,最終呈遞到學生手中的語文素材,這些內容多飽含了古代人們的智慧,他們的時代背景與思考方式,他們的心理活動與言行規矩,一點點的通過教材深層次的挖掘,而展示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著學生,并觸動學生的心靈,高中生在傳統文化的探究氛圍里,始終能夠激發感悟,隨著對教材深入淺出的文化摸索,夯實語文基礎的同時,更為后續語文的傳統文化導入提供了契機。例如:我國的古典文章中,有很多關于言行舉止的情節,與現代化人們打招呼、吃飯等隨意化的情節有很大的出入,古人在入席的座次、稱謂等方面都有諸多的講究。教師可讓學生進行細細的品咂,從細節著手感受古代的禮儀智慧,弘揚我國禮儀之邦的傳統傳承。紅樓夢中的取名文化中“賈代善、賈代化”以同樣的代字輩為家族的傳承,這種文化至今仍舊沿襲下來,名字跟隨人的一生,是一個人的標志與符號,以此提升家族的凝聚力,利用漢字文化來聯系家族的人們,是一種團體文化的象征。再比如“陳情表”中,極大的彰顯了傳統文化的“百善孝為先”,如果說紅樓夢的名字排列是一種傳統文化的文學腔調,那么陳情表的描述就凸顯了傳統文化的情懷,李密明明是“辭不就職”,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上看來,除了祖母無人供養的原由外,還可能存在“舊臣”思想皇帝更加心知肚明,但這樣一番言辭切切、孝義為先的陳情,又有誰不動容呢?傳統文化借助古人的智慧恰到好處的利用,能夠避免諸多的干戈,能夠滿足自身的心理訴求,聯系到現今的生活情境中,一些學生請假的理由是“媽媽生病、奶奶去世”雖然看起來有些啼笑皆非,甚至大逆不道,從傳統文化的視角思考,何嘗不是傳統孝道文化的一種反面示范呢?學生正是知識這樣的理由能夠說服教師,才不遺余力的撒謊,從教材內容聯系生活情境,從古代的文化禮儀聯系今日的文化表達方式,如此一來能夠讓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對傳統文化形成深刻的記憶。[2]
在高考的緊張壓力下,傳統文化的滲透也顯得呆板無趣,教師應開辟自由的空間,營造輕松的氛圍,使得學生能夠自在的遐思,衍生對傳統文化的好奇與渴望。例如:教學“中國建筑的特征”時,教師可搜集故宮等古建筑群的雕梁畫棟圖片,誘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從我國被抗日戰爭中被破壞的建筑物出發,從流落在外價值連城的傳統古器皿出發,學生的情緒熱情又悲憤,他們義憤填膺,他們慷慨激昂,在這樣的情緒化牽引下,學生看到了我國精美的建筑物,看到了被還原后的圓明園,而后鼓勵學生從古建筑的結構、造型、裝飾等方向出發,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部分,結合學生的反饋徐徐的導入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感受古建筑精美的布局,期間教師可提煉出近期火爆的電視劇情節“扶搖”中“太子”的官邸,小橋流水邊太子閑庭雅致,身旁水光粼粼、荷花竟放,宮廷內閣,回廊曲折的美感,隨著畫面的切放,學生遐想萬分,在一派贊嘆與驚嘆的感嘆之下,潛移默化的滲透了傳統文化的內容。
節日氣氛是烘托傳統文化最佳的契機,我國的傳統節日有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有的已經許久不被提起,甚至逐漸的被淡忘,例如:花朝節,本身是百花齊放的日子,人們在春季迎來百花慶祝祥和,如今已經鮮為人知,而端午節、春節等,在節日期間不僅會有法定假日,還會通過賽龍舟、登高、貼對聯等種種的形式體現出節日氣氛,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的形式,播放有關節日里古人是如何過的場景,另外日常的生活中,包括“行酒令”、“猜燈謎”等,可延展為高中語文課堂上的成語接龍、古詩詞填寫等,使得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奇妙多姿。[3]
經典的名言語句等背后都可能存在一段故事,或者一個根源出處,濃縮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教師可在講述的過程中,進行典故的探索,激發學生的傳統文化自主思考意識。例如:教學“莊子·逍遙游”時,鵬程萬里、扶遙直上出自“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越俎代庖”出自“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還有“跳梁小丑”為人熟知,但學生鮮少知道其出自“子獨不見貍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其中鵬程萬里還有一個故事,描寫大鵬鳥,教師可展示《大魚海棠》的情節與之對比,直觀的顯現出傳統文化中描繪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4]
綜上所述,高中時期的語文傳統文化滲透,能夠基于語文的教學素材,延伸到更加廣闊的領域空間中,整合語文的知識重點,使得學生對傳統文化衍生好奇與探索的心理,對語文衍生自主的求知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