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之路漫長,而初一是值得家長、教師及學生特別重視的一個階段。初一學生由于剛剛結束了小學六年的學習,正式邁進初中階段,但其心理及學習習慣還停留在小學時期的被動學習甚至依賴性學習上,這就需要做出改觀,而最好的改觀是發自內心地進行自我改變,這都與王陽明先生倡導的心學不謀而合。基于初一學生這個群體的心理認知狀態,筆者結合學習王陽明先生致良知理念的一點體悟,在班級德育管理中借鑒宋代大儒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引導初一學生樹立“立德、立志、立心”三立理念,并把班級命名為立心班,倡導大家身體力行。
1.了解自己,認清自己。無論是宋代大儒張載還是明朝王陽明所提倡的心學,無一不對心特別重視,其中,王陽明更是提出了“此心光明萬物生”的理念。由此可見,心最難知也最難明,心一明則萬物生。一個人最難的是了解自己和認清自己,所以在學習中就會出現認知偏差。人一旦了解自己,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措施,并且嚴格執行,長此下去必能形成影響其一生的好習慣。特別是初一學生正處于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筆者針對這個年齡段的大部分學生好動難靜的心理特征,引導他們通過閱讀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特別是反復誦讀《大學古本序》和《教條示龍場諸生》等篇章,從中找到自己喜歡的經典語句,在閱讀中反省自身,并結合自身的特點,分析自我,找出優點和缺點,然后再針對自己的優缺點,家長、小組同學一起圍著個體的優缺點,本著揚長避短、共同成才的目標導向,制訂切實可行的科學成長目標。由此,充分發揮個體成長目標對個體心理的強大引領和督促作用。通過發揮目標的導向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個體自我覺醒并促進其養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
2.多管齊下,多方求證。在認清自己方面,我們借鑒了王陽明致良知中關于心的認知,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認清自己,特別是能更好地對自己定位,我們在引導學生自我認知方面也非常重視家庭成員和同學之間的相互評語。
家庭作為初中生最重要的成長和生活環境,父母對孩子的個性評價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對孩子個性的認可和評價對其潛意識的影響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在進行學國學讀經典教育前,可先要求家長和同學進行相互認知,并互相討論如何對待個體的優缺點,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揚長避短,怎樣才能更好地克服缺點,等等。我們把經過討論后得出的觀點、結論做好記錄,寫入個人成長記錄本和立志卡中。
經過以上三個階段的前期工作,筆者所帶班級的學生可以基本做到對自己有個清晰的認知和定位,特別是對自己的優缺點有了清晰認知,并針對自己的優缺點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和目標導向。
經典之所以稱為經典,就在于經典不僅僅讀來朗朗上口,更在于讀經典書籍能凈化心靈,能提升整個人的人生格局,更能為人提供無限的動力,這正是經典的活力所在。基于此,我們在引導大家誦讀經典時,也適時地引導大家立志。
1.明確何為志,為何立,以及立長志與立常志的區別。志,這個字的含義非常多,也非常好,正如王陽明先生所說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由此可見,志向一立且能勤學篤行,則天下何事不成,又有何功不立,但這個志要成就天下事,就必須有個前提,即立長志并篤行之,如此才可成天下事。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立志時,不能單純地口頭立志,可先期引導大家讀經典,通過誦讀經典、感悟經典的魅力和對自己的精神撞擊,進一步了解自己。此外,在立志時還要多問問自己為何立志,立的志是隨口一說還是用心考量過的,并認真、仔細地分析志之來源及可行性,組織大家以小組形式討論長志與常志的區別及其對個體成長的影響。由此,大家對立志特別是立長志有了更深的認知和理解,并在立志卡上進行有儀式感的簽名,從實質上引起大家對立志的重視。
2.建立立志檔案,及時反思。在這些分析之上,我們建立專門的立志成長檔案,記錄自己每天的得失及其原因。我們針對初一階段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采用獎勵和激勵的方式促使他們更好地自我趨善避劣,對于好的地方,我們采用加分或者給予紅花等學生認可的獎勵方式,加以發揚,激發他們向善的動力;對于不好的地方,班級和小組會根據個體的情況提出合理的個體能接受的建議,以期在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及時加以改正,達到個體與班級整體進步的目的。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及鍛煉,大部分學生都取得了有效進步,這樣建立個體成長檔案,每個學生個體就會對自己的每天得失做到心中有數,在不斷揚長避短的過程中,實現日清日高,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在學國學讀經典中受益終身,并達成成長、成才這一目標。
3.多方監督,砥礪前行,共同成才。在引導初一學生學國學讀經典、致良知、同成才的過程中,我們也清晰地認識到沒有好的班規約束,再美好的藍圖也始終是藍圖。因此,在初一年級必須建立合理合情的班級班規,在這方面,我們引導學生進行多次誦讀,使他們感受文中的精華及對我們個體的指引作用,進一步明白成長之路離不開好的約束和周圍群體的善意提醒。中后期,在班里開展多種方式的班會及分小組討論,探討哪種監督方式能讓大家發自內心地接受且相對最有效,并制成班規,讓大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遵守實行,通過這些活動,讓大家在參與、討論和制定班規上達成共識,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整體共同成長、成才。
在引導學生讀經典的過程中,筆者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誦讀經典活動,大部分學生的心態和精神面貌較之前都有了改變,整個群體身上多了傳統文化中一直提倡的溫潤儒雅的感覺,課間教室里也少了些吵鬧,即便偶有大聲喧嘩,一經提醒也馬上就改正。針對初一群體的這些改觀,我們適時進行跟進引導,引導大家通過辯論的方式從心里認識哪些是需要發揚光大的,哪些是需要拋棄的。此外,還通過建立不同的學習小組,以班會、小組形式討論哪些行為是大家喜歡和提倡的,哪些是不利于集體發展且被大家所討厭的,通過這些班會和小組討論,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在建言獻策過程中,每個人都發揮了主人翁的作用,同時也感受到了好習慣和好做法給大家帶來的好處,這一點在初一群體中特別重要,也是大家認可和希望倡導的。
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初一學生踐行經典,誦讀經典,從王陽明先生的心學致良知開始,無疑是一條最好、最有效的路徑。通過引導,學生在明心、明志、辯志、立志之后,每天踐行立志卡的立志要求,大部分學生的精神面貌及學習態度都有了較大改善,這一切都是源于學生在誦讀王陽明先生的心學經典過程中,充分理解了“身之主宰便是心,我心一明萬物生”的含義,也是大家在“我心”的引導下,身體踐行,力學力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