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外國語學院 上海 200000)
ESP英語是特殊用途英語,對于大學英語教學來講,就是針對不同專業的專門性英語語言,ESP教學也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在大學英語ESP教學中,第一課堂教學側重于英語基本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在聽說等實際應用方面缺乏相應的訓練,所以英語教師還應高度重視第二課堂教學,并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效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大學生本專業英語綜合素質。
大學英語第一課堂教學的內容側重于理論基礎知識,而第二課堂教學是前者的補充和有效延伸。第二課堂教學在彌補第一課堂教學不足的同時,還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英語知識,激發學生努力學習英語知識的動機和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英語學習,并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來增強其英語應用能力。大學英語ESP第二課堂教學通過創造更加良好的語言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從而彌補第一課堂教學中聽說方面的不足。[1]
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效融合,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教學方式。大學英語ESP教師利用第二課堂的實踐活動來促使學生充分應用第一課堂的理論知識,以不斷完善大學生的英語知識結構。二者融合后的教學活動中,英語教師通過靈活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第一課堂教學理論知識為基礎,以多元化的教學活動為手段,促使學生充分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2]
在以往的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常常過于強調教師的知識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對教師形成很強的依賴性,往往導致大學英語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均不甚理想。但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效融合后,英語教師就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思想,強調圍繞學生的英語交際互動教學方式,從而為學生們創造良好的英語實踐環境和機會,大大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從而促使他們充分展示和不斷提高自身的ESP英語應用水平。
大學英語ESP第一課堂的教學重點內容在英語理論知識,內容過于統一化,選擇面狹窄,難以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統一的基本理論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才培養的普遍性要求,但不能滿足未來工作崗位的實際需要。而第二課堂立足于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將學生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實踐有機結合,充分彌補了第一課堂的不足之處。但第二課堂缺乏第一課堂所擁有的系統理論知識的支撐,將二者融合起來形成一體化教學體系,有助于學生ESP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
大學英語ESP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相對較為滯后,對培養大學生學習本專業英語知識的興趣有不良影響,不能滿足當今市場化發展的要求。高校應從大學生專業特點以及社會實際需求狀況著手,將第二課堂活動有效納入第一課堂教學體系中,以促使課內外密切相連的一體化課程的形成。
大學英語教師要想實現大學英語ESP教學第一第二課堂的充分融合,必須要制定一個統一的教學目標,如此才能保證英語教學的系統性。英語教師可以根據大學英語ESP教學內容以及大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科學合理地制定第一課堂教學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制定第二課堂教學目標,是第一第二課堂的教學目標統一起來。
當學生達到英語教師制定的第一課堂教學目標后,可進行第二課堂的學習。盡管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教學目標是一致的,但具體學習方式應存在一定差異。學生完成的第一課堂教學目標是理論知識的學習方面,而第二課堂教學目標則重在所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英語教師通過英語ESP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教學目標的統一,有效實現了第一第二課堂的融合。
制定合理的ESP考核評價體系是促進大學英語ESP教學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效融合的重要保障。高校應加強改革以往單一的僅注重教師的評價方式,以大學英語ESP課程培養目標為核心,將過去僅考核英語應試能力的評價方式轉變為考核英語綜合能力的方式,從而構建全面立體的評價機制。在實際考核過程中,一定要重點關注學生對所學英語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不僅要進行書面考核,還應進行英語聽說能力的考核。
學分制度是全面考核學生具體情況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高校進行教學管理的重要手段。高校應將第二課堂納入教學培養計劃中,與第一課堂有效融合,并制定合理的課堂教學計劃,根據第一課堂學分管理的模式,以培養學生的ESP英語綜合能力為目標,建立完善的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融合的學分制度,將二者充分結合在一起,全面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總之,大學英語ESP教學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融合,對于高校英語教學以及學生本專業英語學習都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各大高校以及英語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大學英語ESP教學中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效融合的作用,從個專業英語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出發,構建一體化的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統一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教學目標,并建立完善的考核與評價體系,從而實現大學英語ESP教學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