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151)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中提出:“加強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應用,利用先進網絡和信息技術,整合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礎設施。”響應這一號召,各高校大規模發展和完善信息化教育,這對高校培養具有核心素養的人才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我們必須看到,對高職學來說,數字化一方面推動了學生的自我解放,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另一方面卻增加了自我迷失的風險。[1]
2016年我國正式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將學生的培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但現實生活中,數字化發展不只給學生帶來了學習和生活的改變,也給部分學生帶來嚴重的心理迷失。[2]
當下的高職學生,從出生開始就在數字化的時空里成長,學習中遇到困難可以隨時在數字化空間尋求解決,缺乏深度的思考和切身的踐行,對自身知識的成長非常不利。據對100名在校高職學生調查,學習中過分依賴數字化空間而不和老師同學交流的學生,占比達到96%,長此以往,就容易產生學習思維退化、工作避重就輕、不愿與人交流等消極思想,對高職學生的身心成長極為不利。[3]
據調查,現在高職學生用于學習的時間和人數遠遠低于游戲、影視、購物等非學習行為;而每一種網絡行為,都會直接或間接對高職學生的心理迷失產生深刻影響;鮮明的數字對比也說明,在數字化環境中高職學生產生心理迷失的因素過大,獲得自我完善的動力反而過小,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直面的問題。[4]
數字化的發展和成長,雖然容易讓高職學生足不出戶而知曉天下,外觀上擴大和提高了他的知覺范圍,但知覺能力卻沒有得到提高;對事物的客觀分析、對人際交往的趣味性、對問題處理的靈活度、對事后的反思等,都缺乏深入探索,失去了對現實真實的認知,這不符合當代“發展核心素養”的人才培養要求。
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高校教育也總是強調與時俱進:從點名到教學,再到課后作業甚至畢業設計,都要利用一些網絡或軟件輔助完成,卻對學生學習過程或完成作業時的理解和思維不去關注,教師和領導卻只關心一個冰冷的結果,這都是管理者對技術的過度崇拜,必然導致教學過程的泛技術化傾向。[5]
數字化過程中,一些教師的教學過程越來越顯得快餐化,過分流于義務而不是責任。不再追求良好的教學方法,只去網上下載過時生硬的教學課件;課堂不和學生交流,只在課堂上完成45分鐘的逗留時間;不去認真批改作業,由一些班干部課后代勞,還美其名曰“放手鍛煉”;學生畢業設計的成果,也在網上傳輸查看,卻不關心學生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一學期下來,教學內容流于膚淺,學生學到的知識只為了應付期末一張試卷,沒有從文化素養、人文進步、育人規劃等多方面去綜合教學。
(1)高職學生要具有參與意識
高職學生學習過程中,要樹立適應社會、改造社會的思想意識。學習有目標,前進有動力,知識有針對性;要了解學習過程不是一種獨立的存在,要求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共同參與;參與課程建設和專業建設,參與課程規劃甚至學校發展方向。這樣,課堂內外,高職學生所獲得的,不只是狹隘的書本知識,里面包含了人文精神的提煉、事物生活的創新、精神領域的擴展等。數字化時代最重要的標志就是合作與共享,通過合作共享,每個人具有了參與意思,都必須成為負責任的個體。激發自動參與意識,最終獲得共同提高與進步。
(2)高職學生要具有情感意識
情感意識要求一個人在面對一件事物時,感性和理性同時激發,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交替執行。因此高職學生在面對人或事時,要具有足夠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學會用情感去分析人和事的真諦,從而鍛煉出面對具體事物時完善、正確的執行能力和強有力的擔當精神。這就要求高職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去主動吸收新信息和新知識,累積內心所需,逐步完整自己的獨特個性和精神修養。
(3)高職學生要具有反思習慣
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在長年累月的生活中積累下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人尊重,同時最容易提高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波斯納曾經提出:“經驗+反思=成長”。在數字化時代,高職學生要獲得與時俱進的成長與成熟,就要養成反思的習慣并保持不斷的反思;這種習慣性反思要具體反映到每一個生活的細節和面對的每一件事物和每一個人當中,在反思中成長和成熟的高職學生,能更加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和生存的價值。[6]
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自我完善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特征,高職的教育,也都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教育目標的。在數字化時代,高陣要培養出具有全面核心素養的優秀人才,一方面學校要走在社會和人的發展前沿,深刻認識到數字化的發展只是為教育提供的一種支撐而不是替代品;另一方面作為當代高職學生,要做數字化時代的主人而不做數字化的奴隸,通過數字化的發展來快速完善與提升自我,并能正確引導自己主動學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