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東方職業培訓學校 山東濟南 276000)
中華文化博納古今,源遠流長,具有濃厚的歷史底蘊,所以中醫養生也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融進了哲、儒、道等多家思想,展現中醫學的特殊性和重要價值。構建中醫養生理論體系,是為了在保證人們生活質量的基礎上,盡可能提高人們的身體健康程度,達到延年益壽的養生效果。同時可以規范人們的思想行為,積極參與強身健體的保健活動,增強體質,預防各種疾病的突發,為現代人類的生命安全提供強而有力的保障。
人類是社會發展進步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也是創建文明,弘揚傳承優秀文化的直接途徑。古往今來,人類的思想和智慧都在逐漸發生轉變,但是亙古不變的是人類對生命不懈渴求。所以,構建中醫養生理論體系,也要遵循這一發展規律,盡可能滿足人類對養生的不同需求。
隨著社會的進展不斷加快,人們對中醫養生的重視也在逐漸加強,為此養生行業的進步受到了良好的催化,為日后中醫養生體系的構建奠定基礎。[1]特別是在我國大肆普及改革之后,中醫養生也不再處在封閉的局勢中,而是向世界展示出自己獨特的魅力,以及對人們健康長壽的重要價值。這不但是時代發展的里程碑,也是滿足現代信息化社會逐步前進的必要條件,同時也為中醫養生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助力。
近些年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導致各種優秀產業也開始國際性發展,西醫在我國更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壯大趨勢。但即便如此,也難以掩蓋中醫的獨特價值,中醫養生不但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而且也是國民提高自身修養和價值觀念的關鍵,對養生學的持續發展大有裨益。除此之外,中醫養生作為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是在構建中醫養生理論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類繁衍生息,乃至社會發展進步方面,都能夠起到直接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養生學對中醫自身體系而言本就有理論支撐作用,因此能夠有效推動中醫養生的進步,發揮中醫養生的全部功效,確保人類的健康長壽愿望得以實現。
我國中醫養生早在夏商時期就有了一定雛形,在那個階段醫學和醫巫雖不相同,但卻相輔相成的,共同支撐著當時中醫的逐漸進步。直到戰國時期,兩者才有了清晰明確的劃分,獨立存在發展,同時為了滿足社會的更高需求,中醫養生開始慢慢滲透哲學思想,為中醫養生體系的構建奠定了文化理論基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五行、陰陽、元氣等學說,再加上經過社會的不斷變遷,已經積累大量的醫學經驗,中醫養生專業程度日益加強,應用范圍一再擴大。[2]而且,更多專業醫學知識愈加豐富,中醫養生理論體系在時間沉淀中得到進一步鞏固。
中醫養生理論支撐的代表作《內經》,極具特色,不但收錄著諸子百家對生命不同程度上的認知,還將各種養生片段知識經整理總結歸納其中,化零碎為完整。除此之外,這本著作中經過不斷實踐研究,以及更優秀的醫學家不斷補充完善,蘊含豐富的中醫養生經驗,并且真實有效。所以能夠進一步推動我國中醫養生學的壯大發展,為鞏固充實中醫養生理論體系做好鋪墊。
上文也提到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醫學領域也逐漸融進了哲學思想,所以構建中醫養生理論體系更是不能少了哲學支撐。首先是道家思想,其主張的自然清境,是養生的基本條件,但是最初期的道家養生理論卻相對消極,需要構建中醫養生理論體系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引進合理科學的養生思想。其次是儒家思想,這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支柱,對后人的思想意識影響深遠。以孔子為首的儒家養生理論,通過總結歸納自身的養生經驗,以及前人積累沉淀下的寶貴知識,從而構建出夯實的中醫養生體系。與其他思想相比,儒家養生理論更具真實性和實踐研究價值,“中和思想”成為構建中醫養生體系的關鍵理論。最后是《易經》,不僅影響了中醫養生的發展,而且對社會的整體發展進程也是很好的催化劑,為現代中醫養生理論體系構建開辟了先河。
我國最早的養生醫療實踐出現在原始時代,人們在勞動中偶然發現用砭石不斷刺激某一部分機體,可以有效緩解身體部位疼痛,為此用砭石強健身體的養生理念肇始于此。但是由于原始人類的思想意識水平不高,而且生產力和發展落后,所以對中醫養生的重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匱乏,無法構建完善的中醫養生理論體系。[3]
秦始皇追求健康長壽人盡皆知,以其為代表的不但有歷屆君王,甚至基層勞作人民都參與進長生之道,中醫養生理念的輪廓逐漸變得清晰起來。雖然秦始皇一味乞求成仙是場鬧劇,但是至今我們都不能否認,正是社會的這種灰暗現象為中醫養生構建理論體系鋪好了道路。
要想進一步高效構建中醫養生理論體系,多樣化思維形式自然不可或缺,但值得注意的是,中醫養生應用的不是傳統陳舊、死板的思維,而是具有中華特色主義的創新思維。多樣化的思維不但影響中醫養生理論體系的穩固與否,還直接影響著中醫養生學的發展進程,需要將辨證思維、整體思維和取象思維,準確應用在中醫養生理論體系構建中。
在三種思維形式中,辨證思維是構建中醫養生理論體系的關鍵內容,不僅是其中包含很多涵蓋哲學思想的理論觀點,更是因為這些觀點貼合人們養生的客觀實際。[4]所以,作為中醫養生構建理論體系的主要思維,辨證思維是提供哲學思想和指導觀念的實踐支撐,也是保障中醫養生理論體系順利構建的基礎因素。
人們的養生思維在一定程度上干預了中醫養生整體結構,需要結合四季氣溫變換和自身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調節人體各部分機能,以全面促進養生群眾身體和精神上的完美契合。進而協調人體運作狀態,保證人們的身心健康,也是所謂的天人合一,整體思維是中醫養生中查漏補缺的重要思維。
將人們心里的養生感悟,結合中醫養生理論體系研究對象,進行直觀對比,得出相應的中醫養生結論。[5]取象思維的主要內容是要求人們順應四季,逐漸協調自身的內臟肺腑健康。因為四季變化呈一定的規律性,所以對人類的生物鐘,以及氣血陰陽有直接的影響。此外人體的生理結構和變化也受到自然的限制,這也正是取象思維對中醫養生理論體系的重要之處。
總而言之,中醫養生理論體系的構建,不僅具有很強的實踐研究意義,而且對群眾養生觀念和健康長壽,直接起到支撐的作用。也是這些特色優點,使得中醫養生不斷發展壯大,在整體市場中不受西醫觀念滲透所影響,為群眾真正受益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