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湖北武漢 430223)
“互聯網+”催生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態,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互聯網+”就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互聯網+”也為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平臺。[1]
目前,國家非常重視“三教”(教育、教師、教學)問題,而且提出了“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如果能夠將互聯網手段很好地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中,那么就能夠有效解決多個國家之間的漢語教育問題。早在2015年,李克強總理就在有關會議上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自從2015年之后,一股“互聯網+”之風迅速席卷整個中華大地。互聯網靈活性和實用性強,且資源豐富,逐漸為跨國界的漢語學習帶來了便利。在“一帶一路”沿線上的國家和地區的漢語學習者能夠借助互聯網平臺上的優秀師資力量來幫助自己提高漢語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的能力。“互聯網+”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應用特點有哪些呢,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2]
第一、學習和教育的手段信息化程度增加。通過互聯網,紙質教材和面授的漢語教學方法得到了改變。多個國家的師生能夠通過互聯網平臺上的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形式來進行學習和交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漢語國際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在逐漸增加。
第二、資源的共享化程度增加。在互聯網時代,網絡能夠匯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比如,網絡孔子學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網絡孔子學院這個平臺,漢語學習者能夠通過多種多媒體形式去學習。[3]
第三、學習個性化程度增加。目前,全球多個國家的漢語學習者不僅在學習時間上有差異,而且在學習目的上更是千差萬別。“互聯網+”的教學手段能夠有力地克服地域缺陷,從而使他們的漢語學習更加個性化,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開心,學習效率也會更高。
2017年9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其中,在所公布的世界一流學科名單中,漢語國際教育不在一流學科之列。鑒于此,筆者個人認為,漢語國際教育的專業建設與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針對這個問題提出具體的應對策略。
(1)漢語國際教育要借力“雙一流建設”戰略發展自身的實力
在我國,設立有漢語國際教育相關專業的大學多達百所左右,專家和學者人數較多,此學科的發展基礎較好。筆者認為,我國完全有實力將漢語國際教育這一學科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學科。從我國國家層面上來講,我國需要將漢語國際教育學科重點高校確定下來,鼓勵并支持這些大學發展自己的學科實力。另一方面,從大學的角度來講,需要做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規劃,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納入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規劃中去。在“互聯網+”視角下,大學可以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平臺來開展遠程教學。不僅要在團隊建設方面有突破,而且要體現國際化的特點。具體而言,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打造一支一流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的教學科研隊伍。雖然我國在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的知名專家數量已不少,但是這些專家學者的國際影響力還有待提高;第二,引入全球一流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育專家,同時大學應當為這些教育專家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
(2)吸納和培養漢語國際教育高級創新人才
對于漢語國際教育高級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從我國本土人才中選拔,還要從外國的一些優秀人才中選拔。在互聯網時代,跨國應聘漢語國際教育高級創新人才成為了可能。另外,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使海外漢語的教學水平得到提升,這樣有利于前沿理論成果的產生;第二,將中國作為漢語母語國的優勢盡力發揮出來,通過專家學者的智慧,推動漢語國際教育產品的研發,從而更好地為漢語教育而服務;第三,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眾所周知,語言能夠促進文化傳播,而且其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何使漢語的國際地位得到真正提升,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4]
隨著全球漢語熱的影響,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也呈現一片如火如荼的現象。不管是從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科層面上來講,還是從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角度上來講,我國應當借“互聯網+”之風,分析漢語國際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提出具體的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