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山東濟南 250000)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合體。生物多樣性可歸納為三個概念層次: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多樣性。[1]而基因多樣性的表現為種內個體之間或群體之間的遺傳變化;物種多樣性則是指某一區域內物種的豐富性,既物種水平生物多樣性與轉變;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及其生態過程,以及生態系統的內生環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呈現既生態系統多樣性。
對大學生進行創新教育,以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當作教育的主旨。以濃厚的文化底蘊、高度綜合化的知識、個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為基礎,鞏固和豐富人的綜合素質。把創新的概念應用在大學教育上即為大學生“創新教育”并在大學生教育的過程中運用創新教育理念,遵照創新活動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作為價值方向,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個人能力。創新活動生產的重要動力就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通過創新動機、創新興趣、創新觀念培養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學生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進行創新活動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創新的水平、成果的質量。創新教育是大學生將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相結合建立的一種新型教育理論模式,以培養具有一定創新知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的大學生為基礎,形成新的目標體系。
當今,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許多高校大力提倡創新意識并將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教學目的,但實際的創新教育機制平臺并不完善,學校并沒有把創新作為教育的根本實施教學,對于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也未體現出專業創新教育的要求,對學生實踐課程開設不足,并不能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創新實踐平臺;還有一些學校科學建設水平較低,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產生一定的阻礙,學校創新教育氛圍不濃,教師缺乏對學生培養創新意識。總而言之,高等教育教學在創新教育的各個方面都存在著不足之處。
由于教師缺乏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同時受到傳統的教育思想所束縛,使很多大學生都缺乏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認知的能力,且自身創新認知能力的培養被忽視,缺乏創新思維能力被放大,創新能力較弱的顯著特征。很多學生已將習慣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缺乏創造力以及對問題進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從而無法形成廣泛的知識體系。在高校教育中缺乏對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造成大學生在創新實踐過程中缺乏預見性,不善于將知識互相運用,從而束縛了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基于生物多樣性理論對大學生創新進行意識培養,把生物多樣化的基本原理和規范應用到大學生創新教育的研究上,雖然二者之間較為不同,但將二者之間相融合,試圖通過大學生創新教育拓展生物多樣性的新理論,從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運用生物多樣性理論,構建高校學生創新教育機制平臺,引用生態學理論,編制科學合理的以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幫助高校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制定合理的創新教學制度,構建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新型人才,轉變高校的教學理念,真正以培養人才為教育目標,從制度、經濟、資源等方面為學生提供創新保障,努力創造良好的創新教學環境,從而培養真正的人才。在構建高校創新機制平臺時,應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設置詳細的課程安排體系,全面完善學生創新教育的要求,明確人才培養方案,大力建設實驗創新平臺,讓學生在實踐學習中能夠發揮自我,實行創新。[2]
對學生創新意識以及創新思維的培養都離不開課堂教學氛圍的熏陶。[3]教師在教學課堂上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啟發開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適當的鼓勵學生主動創新,同時要對學生創新意識進行相應的實踐培養,同時學校要積極組織生態學實驗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真正實踐中發揮自己,并不斷培養內在能力,豐富生物多樣性教學,組織學生有針對性的參與各種創新活動,提高學生創新素質和能力。在創新實踐中,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營造創新的學習氛圍,注重學生個體的多樣性,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幫助學生發揮自身創新的主動性。
總而言之,通過生物多樣性理論對大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可以有效的促進生態學教育的發展,同時幫助學生在對生物多樣性進行研究時,通過實驗實踐學習,使學生不斷發揮自我,培養創新意識,從而實現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