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區望新小學 上海 201800)
教師要引導學生的意識從日常知覺中擺脫出來,完全進入到由樂意表象所構筑的感性世界中去,沉浸在旋律欺負、節奏張弛之中,用內心無聲的歌唱來領會每個樂句韻味,用想象和情感來包容每個流動的音符,音樂之美才會被表現出來。[1]
音樂具有一般不直接描述的特點,但它能通過對情感的表現來體現形象,作品中音樂形象的塑造,是通過音的高低、節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及音色的濃淡等要素的對比反映出來的。
它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相互啟發,打開學生想象的大門。學生講述對音樂的感受,老師應及時引導學生不能絕對化。
音樂不是攝影,音樂作品中體現出的音樂形象是通過音樂的要素表現出來的。任何一種情感都能產生不同的人物、事物,這就使得音樂具有概括性和相對不穩定的特點。[2]
老師引導學生懷著這樣的一種心情來欣賞并學習演唱這首歌曲。這樣就喚起學生對歌曲欣賞的興趣。隨后老師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欣賞音樂,由聆聽逐漸過渡到理解然后到評價。[3]
以小學六年第二課《音樂之都維也納.》的課程設計作為實踐。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了解音樂之都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在欣賞,演唱,創作活動中,體會古典音樂的風格特點。引導學生能用準確的情感欣賞作品,演唱歌曲,哼唱樂曲主題,體會作品本身的情感和意境。[4]
難點重點:了解作曲家貝多芬,熟悉作曲家的經典作品。
教學準備:多媒體教學設備,音像資料,畫筆,圖畫紙等。
導入內容:貝多芬的國籍,派別,主要作品,稱譽,答:德國作曲家;被世人稱為“樂圣”;古典樂派;第三交響曲《英雄》 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合唱》;鋼琴曲奏鳴曲《悲愴》《熱情》《月光》)
[人文知識學習]
(家庭背景了解)出生于奧地利鄉村的一個車輪匠家庭,6歲隨親戚到海因堡求學,接受最初的音樂教育。8歲開始在維也納當唱詩班歌童,10年后當宮廷樂長。1768年建立歌劇院后,寫作和指揮演出。作品有交響曲,歌劇,彌撒曲,清唱劇,協奏曲,奏鳴曲等。
(人物的介紹)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之一;海頓的音樂充滿鮮明的形象,具有樂觀、純樸、開朗和幽默的特征;海頓的創作遍及音樂的各種體裁和形式,其中以交響曲最為著名;由于海頓確立了歐洲古典交響曲的結構形式,奠定了現代交響樂隊的基礎,因此被譽為“交響曲之父”。
(欣賞樂曲)F大調弦樂四重奏海頓的音樂總是透出醇厚、溫和、幽默的長者風范;在這首樂曲里,弦樂器撥奏出的猶如古典吉他音響的伴奏音型,伴隨著加弱音器的小提琴旋律,歡快、流暢,充滿了典雅的情趣;由于這一樂章特別著名,常被冠以“海頓小夜曲”的曲名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深受聽眾的喜愛。
[音樂常識]
音樂要素:體現音樂的全部思想或主要思想,用音高、節奏、節拍關系組合起來的單一線條進行,叫旋律。旋律是音樂的靈魂,是音樂的基礎。
教學目的: 讓學生在唱,記的活動中感知旋律的起伏走向。通過森林故事的創作活動,引導學生的音樂思維,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增強學生的集體精神和合作意識。
重點和難點:
1)激發學生創作的興趣 2)做好二度創作活動
導入內容:
學生隨音樂進教室,上課前給學生聽一首歌曲,《不要長大》SHE演唱,(問:大家能唱出這首歌的主旋律嗎?是借用《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的主題來譜寫的。)下面我們就來聽一下這首曲子。(放音樂《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讓大家記憶旋律,反復唱主旋律,直到大家熟悉,并加入歌詞)[5]
[游戲]讓學生動起來增添課堂氣氛
1.學生當作種子,用小鈴表示下雨,隨著小鈴的聲響,小樹慢慢長大,變成大樹,師說:“風吹來了”“樹枝”(學生用手臂)隨風飄蕩。
(1)聽音樂,讓學生發揮想像,創編情景故事
(2)討論排練
(3)交流,表演給大家看播放金色大廳影音資料。
2.讓學生用手鼓、小鈴、三角鐵、碰鈴、沙錘等打擊樂器,隨播放樂曲配上節拍,并分組上講臺表演。
3.總結,鞏固復習
回顧整堂課內容,本課學習了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聆聽了他們的杰出作品。了解了相關的知識,這就世界文明的音樂之都維也納。本課我們欣賞及領會了維也納古典樂派三位音樂大師的音樂作品及風格特點,及其對作曲家經典作品的深刻了解,體會他們作品的情感表達。通過樂曲欣賞學習了相關的音樂知識。從優秀的音樂作品中我們了解世界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