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惠安縣荷山中學 福建泉州 362141)
近幾年來,筆者積極學習和鉆研多媒體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從中受益匪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以教學內容、方法、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再加上數學知識本身邏輯性相當強,概念又抽象,學生學起來感覺枯燥、乏味,因而在數學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在講臺上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在講臺下流露出消極厭煩的情緒,或自己直接做別的事來。這種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師的講解很難讓學生產生興趣。而多媒體教學的引入,將數學教學運用電教手段,通過色、形、聲、光等教學過程直觀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各種感知,以鮮艷的色彩、優美的圖案直觀形象地再現客觀事物,充斥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參與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同時形象直觀突破視覺的限制,多角度地觀察對象,能夠突出要點,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這一課時,就可以應用多媒體的鮮艷色彩、優美圖案,直觀形象地再現事物,給學生以如見其物的感受。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計出三幅圖案:一個等腰三角形、一架飛機、人民大會堂,一一顯示后,用紅線顯現出對稱軸,讓學生觀察。圖像顯示模擬逼真,渲染氣氛,創造意境,有助于提高和鞏固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調動學生積極性。
多媒體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見(視覺),聽得著(聽覺),還能用手操作(觸覺),這種多樣性的刺激,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解強得多。同時多媒體技術的豐富性、形象性、生動性大大強化這種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識的獲取。
初中數學理性知識成分太重,傳統的教學只片面強調邏輯思維訓練,缺乏充分的圖形支持,缺乏供學生探索的環境,于是只能靠學生的死記和教師的說教了。比如,初三年級的二次函數,用傳統方法畫出給定的二次函數的圖象,一來老師費時費力,至少花5-8分鐘才能畫好。二來畫得不夠準精。最重要的是學生看不出動態的變化 。運用《幾何畫板》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它顯示的“點”一步步地動態有形地組成的曲線,圖象清晰,而且隨著a、b、c的數字的變化,圖形也隨之變化,遠遠超出老師的講解。它的作用是傳統的課堂上無法達到的。
初中數學的概念教學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幾乎被動地從教師那里接受數學概念,只有靠強化記憶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質特征。如在“平移”的概念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顯示:小孩從滑滑梯下滑的情景,電視機在傳送帶上的傳送,等等都是平移。不僅引起學生的親近感,而且對概念理解非常透徹。
運動的幾何圖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腦。初中幾何《圓》這一章,各知識點都是動態鏈接的,許多圖形的位置發生變化,圖形間蘊藏的規律和結論是不變的。可用《幾何畫板》來演示“垂經定理”、“圓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關系”等等,如教學平移、旋轉、軸對稱等幾何變換時,在電腦上動畫演示圖形變換比在黑板比畫易懂直觀得多。幾何圖形的變換在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位置,通過圖形的變換,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促進學生思考,鍛煉學生的思維。又如函數圖像上兩個動點的移動變化,產生了諸多的四邊形的形狀的判定,都可用《幾何畫板》動態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有些題目,不經意用鼠標移動一個點,圖形變化了,結論仍然成立。
信息技術的豐富資源,能為數學教學提供并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能創設、模擬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比如初中幾何“探究性活動:“鑲嵌”,可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進入問題情景階段,教師投影“美麗的鑲嵌世界”,把學生引進一個五彩繽紛的圖案王國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種問題。第二階段為實踐體驗階段,學生利用校園網資料,搜集一些平面鑲嵌圖案,在教師的啟引下,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探究各種問題,并總結規律和歸納結論。第三階段為表達交流階段,每組學生把探究成果貼在“我的成果”目錄中,互相交流,對比,歸納。特別一提的是,教師提供了邊長相等的3—12邊的正多邊形,配上不同顏色,鼓勵學生設計一、二個地板的平面鑲嵌圖,課堂氣氛頓時高漲起來,學生經過設計,復制、粘貼、組合 ,排列出的圖案千姿百態,有些圖案大出教師意外,很有創意。由此可見豐富的信息資源,開拓了視野,激活了思維,增強了想象,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好處還有許多,我們只是嘗試一些,對它的真正的作用認識還淺薄。不過我們認為:多媒體是雙刃箭,固然有許多好處,也有不足。所以不能過多地使用,或者說不能濫用,有些題目的解題過程還是需要老師步步分析,層層推理,并板書示范,以增強學生的理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