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第四中學 山東淄博 255100)
物理是與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學科之一,大量的物理現象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天上的流星,柏油路上的汽車,河上的小船,這些都蘊含了豐富的物理信息。在生活中,我們不自覺地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在我們自己解決不了時,還可以求助他人,或者從網上尋找解決辦法,而所有的這些又是新物理知識的再現。初中學生正處于學習物理知識的基礎階段,由于閱歷和認知上的不足,學習物理尚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合理的引導或者建構合適的“支架”,將更具親合力,更通俗易懂生活知識和生活體驗帶進來,使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從而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習興趣。[1]
物理源于生活,脫離生活的物理則是理論教條。物理理論本身是抽象的,如果將理論知識直接灌輸而不加以適宜的方式,學生既得不到良好的學習體驗,又無法將知識沉淀為自有知識,對學生身心發展顯然是不利的。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主要體現為:一是現行教學模式較多弊端。一些學校將“升學率”視為生命線,教師們過度壓榨學生時間,課堂上講大量知識點,課下布置各種作業,學生們疲于應付。學生優劣只有一個評價標準,就是考試成績,如此造成了一個個學習機器。課堂上講的內容必然是考試重點,非重點便一筆帶過,緊湊的一節課學生看似滿載而歸,實際上學生的個性完全被埋沒了。二是就物理學科本身而言,無外乎育人的價值,即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通過學習物理,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文化涵養。將物理知識與生活相連,實質上就是回物理本源,正是如此才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提高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受所學知識與學生所處環境貼近程度的影響。物理是一門源于生活的學科,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更容易被他們接受,所以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模式,將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主動進入到物理知識的海洋中去探索,去求知和發現。比如,在學習壓強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做釘釘子的實驗,拿一個帶尖的釘子和一個磨鈍的釘子,用錘子將其釘在木板上,感受一下用力的變化。然后讓學生們想象一下,生活中都有哪些例子是相似的,自己都做過什么,自己談談有什么樣的感受。然后引入壓強的概念,為學生們講解為什么兩個釘子用力是不一樣的。生活化情境的導入,學生們立刻來了興趣,本來很抽象的知識,變得似乎不那么抽象了,在進一步思考后,甚至可以舉一反三了。一些物理現象就在學生的身邊,他們不經意間做過一些事,用到了所學物理知識,但他們不一定知識,通過生活化教學的引導,他們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知識自然而然化為已用。
作業是檢驗學教學成果的重要手段,布置課外作業的目的不是為了占用學生課余時間,而是讓他們在生活中尋找更多樂趣。物理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生活化課外作業,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比如在學習慣性以后,讓學生體驗什么是慣性。當公交車啟動的時候,自己會緊緊抓住扶手;當公交車緊急剎車的時候,自己的身體會不自主地向前傾。為什么小汽車很容易就能剎住車,而大貨車即便再努力也無法做到立即剎車?這些都涉及到慣性知識,學生在體驗后立即明白,原來這就是慣性力。學生體驗了物理知識的生活現象后,教師再教就會更加容易。此外,物理實驗強調動手能力,要讓學生多做生活化物理實驗,尤其是一些課外小實驗,比如自制小風車、氣動船、小臺燈、打氣筒等,都能很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2]
適宜的教學方法可以使課堂氛圍輕松活躍,可以讓學生綻放愉快的笑容,反之,課堂是枯燥無味的,沒有學生愿意發出聲音,一節課只有一個聲音在律動,顯得單調而不和諧。有的教師善于運用方法,學生們喜歡她,愿意上她的課;有的教師古板單調,學生們不冷不熱,對她的課同樣索然寡味,這便是方法使然。因此,物理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注意教學方法的生動、科學,要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設置有情趣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物理的樂趣,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精神生活,了解他們的內心,多與他們展開交流和互動,善于緩解緊張氣氛,總能把學生低迷的情緒迅速調動起來,讓他們其樂無窮,盡享其中。
總之,初中物理學的是基礎知識,雖然簡單,但學生不一定能理解。教師要做一名引導者,善于引導學生的思維,善于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善于構建生活“支架”,讓他們樂在其中,學習亦生活,生活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