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職業學院 山東煙臺 264670)
當前,社會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競爭也更加激烈。在這種氛圍下,學生很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在經過調研之后,筆者發現高職院校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低,容易產生孤獨、自卑、焦慮的情感。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已經刻不容緩。
自卑心理的產生原因是自身具有一定的缺陷,不如其他人,從而導致對自己失去信心的狀態。這種心理的產生來源于多種類型的因素。高職院校內的學生普便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每個學生程度不同。在整個調研過程中,占60.56%的學生具有自卑心理。首先因為自身所處學校和同齡人相比較差,因此他們會在其他名校同齡人面前具有一定的自卑感。除此以外,一些農村出身的學生會對自身的出身感到自卑,認為自己會被城市學生嘲笑。并且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更容易覺得低人一等。這種自卑心理會對學生未來求職帶來一定的影響。
孤獨心理是一種內向的性格障礙。大多數學生都意識到交友的重要性,并且也希望找到知心好友。但在實際交往過程中,他們感受到有心無力,并且對自己的交往能力產生質疑。在之前的調研活動中,有21.6%的學生不愿意參加社交活動或者是害怕參加社交活動,有占55%的學生表示自己對其他人不信任,不能夠很好的處理交往過程中出現的矛盾的學生占15%。因此,根據這些數據能夠發現,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心理存在一定的問題,希望獲得朋友的陪伴,但是卻由于交往不當出現了孤獨心理,更嚴重的可能會造成學生抑郁癥的產生。
焦慮心理是由于自身預想到未來的一些不好的結果而產生的情感,這和恐懼、害怕、擔心等情感。這是高職院校學生最常出現的心理問題。由于新的環境、情感問題以及逐漸增大的社會壓力導致他們產生對未來的焦慮。這種焦慮心理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緊張不安。
苦悶心理是由于自身壓力過重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很多農村出身的學生平常生活比較困難,和身邊其他普通家庭或者出身較高的家庭學生相比產生很強的差異感。這容易導致農村學生心里不平衡,產生仇富的心理。
上述的四種消極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活動,阻礙學生發揮自身的能力,學校也很難培養出具有較強素養的學生。
由于現在社會不斷發展,競爭也更為激烈。大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一群體,對社會的改變會十分敏感。并且這個階段正是他們形成自身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時期,他們的身心會在這個階段受到一定的刺激。隨著社會壓力逐漸增大,他們更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我國的教育體制存在一些問題。從高中階段開始,家長和教師都向學生灌輸大學的優劣直接決定了日后工作的好壞的思想。因此,在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自己所處的學校并不優秀,會對未來的發展狀況產生焦慮。并且,由于這種不正確的思想,一些學生會認為自己已經進入大學,因此不需要再努力學習。另外一些學生會因為一次失敗自暴自棄,隨心所欲。這種情況下,學生不會再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放縱自身,會導致自身產生新的心理問題。除此以外,我國教育體制只注重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卻沒有充分關注對學生的人格培養。從小學到高中這一階段,教師和家長都認為學生的生活只需要關注學習。而到了大學,對于學生來說,不應該僅僅關注學習,還關注了自身的綜合素養。 因此,由于之前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受到有關除學習以外其他方面的教育,學生很容易在平常的生活中產生心理健康問題,例如,由于交往不當給學生帶來了孤獨心理,或者是自卑心理。
家庭經濟狀況、父母的個人素養、家庭教育方式都會影響著學生的為人處事。 如果,上述因素中存在一些問題很可能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特殊的是一些貧困生,他們肩負著改變家庭現狀的壓力,又會因為各種必須的費用感到焦慮。這很容易導致他們產生命運的不公平感,對社會的嫉恨心理。
學生正處于青春世界觀、人生觀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學生的心理活動是多變,內心十分矛盾。由不成熟步入成熟的過程中,成熟與不成熟相交織,十分矛盾。他們內心的情緒也十分多變。并且他們正處于探索世界的過程,會在情感中產生矛盾,造成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咨詢活動是以一種面對面的交流形式開展的活動。這個活動注重開導學生的矛盾心理,利用溝通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思想正確,改變對待事物的態度。心理咨詢能夠幫助學生用另外一種方式來看待生活,用新的方法體驗生活,從而產生出新的思維形式。由此看來,心理咨詢活動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正確對待社會,所以高職院校應該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很多大學生認為自身存在心理健康問題是很難為情的事情,因此逐漸封閉自我內心,造成更嚴重的影響。而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意識到存在一些健康問題并不可恥,應該積極地解決這些問題,并非單方面地逃避。當一個學生出現了與周圍人交流有問題的情況,大多數人都很難想到自身存在了一些心理問題。而學校重視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因此,學校應該首先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然后落實到對學生平常的教育活動中。
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學校應該積極開展實踐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培養他們對活動的熱愛以及發揮他們自身的優良品質,健全他們的人格。
筆者通過對各個學校進行心理調研活動發現高職院校的學生比普通學校學生很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這是由于多個方面的因素,例如,家庭因素,教育體制以及社會因素。學校應該針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指導。例如,學校可以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心理健康課程以及開展適應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