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交通職業學院 山東濰坊 261000)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建立現代學徒制培養體系,加強國際化船員供給側改革,必將有效地加強校企之間的合作,實現學校教育和企業培訓兩者的優勢互補,這不僅對于實踐探索現代學徒制提升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提升船員走向國際化和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推進行業的進步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016年11月,習主席在中央深改組會議上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決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的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的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的生產率。習主席的重要論斷為我國的海員勞務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明了著力點,一是如何強化海員人才政策的供給,解放和增強海員市場的活力,形成既適應我國的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海員人才的政策體系;二是如何通過船員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職業規劃和信心引導,形成符合國際船員標準的人才培養體系;三是改善海員市場的發展環境,擴大有效的供給,形成海員人才對我國航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起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我國推進國際化船員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也是對我國海員勞務市場體制機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目前,從船員供給側看,全世界共有150余萬船員,中國注冊船員超過58萬。中國是海洋大國、航運大國,也是海員大國。海員在建設海洋強國、推進“一帶一路”、服務長江經濟帶,促進水上交通運輸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以山東船員供給側為例剖析供給側現狀。山東省注冊海員保有量大,目前在冊海員數量突破10萬人,占全國的1/6強,居全國首位;船員培訓機構19家,約占全國的1/5;甲級海船船員服務機構46家,占全國的21%;海員外派機構25家,占全國的17%, 每年向社會提供4萬余個船上就業崗位,外派海員約3萬人次,勞務創匯約6億美元。山東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船員大省, 但高質量國際化船員數不足1萬人,具有單排實力的國際化高素質船員不足2000人,難以形成國際競爭優勢。
從調研情況來看,我國船員素質參差不齊,專業培訓渠道不多,專業技能偏低等,海員隊伍的現狀難以滿足我國海運業快速化、大型化、科技化發展的需求,高素質技能型航海類人才的缺乏限制國家海洋運輸事業發展的難題。當前急需開拓高素質船員隊伍的培養途徑。
現代學徒制度主要形成于澳大利亞和英國,是一種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把傳統學徒培訓方式與現代學校職業教育相結合,以學校、企業的深度參與和教師、師傅的深入指導為支撐的職業教育規范體系。
英國和澳大利的航海職業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模式,也是最早以學徒制模式培養國際化船員的。持有英國簽發職業資格證書國際化船員的在同類別同等級崗位上工作的人員薪酬高200美金以上,也是世界公認技術技能含金量最高的。
希臘作為傳統的航運強國、大國,既是航運業的中心、也是航海業的中堅。在船員教育上采用學徒制模式,在船員輸出上,希臘政府對國際化船員供給側推出一系列的政策,保持國內船員的優勢,同時吸納國際船員參與競爭。在船員管理上,希臘船東通常選擇固定的長期合作伙伴,甚至在海外直接設立船員招募、培訓基地,盡可能留住現有的船員持續為本公司服務。通過市場化的工資水平留住船員,經由穩定的船員隊伍保證船舶的安全。這一用人策略能經受航運市場的波動,通過多年實踐檢驗,非常成功。
菲律賓是國際海員勞務市場的主力軍,在船員招募、培養和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有益經驗。從供給測看,就船員勞務和船員培養體制而言,以下兩點值得借鑒和學習:一是國家層面對外派勞務事業的重視。菲律賓政府從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推行保護海員等外勞的制度。二是大力推行學徒制模式航海職業教育,而不是學位教育。其“三明治”培養方式獨具特色。這種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學徒制培養模式為航運業輸送了實踐能力強、能快速適應船舶環境的船員,而且船員職業前景認可度高、忠誠度高,深受船東和管理公司的歡迎。
1.構建現代學制構建“雙主體三層次四融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市場調研及崗位分析,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校企雙元主體開展船員培養,遵循能力遞增及崗位升遷的人才成長規律,實現從支持級、操作級到管理級三層培養,打造四個融通:一是校企融通;二是課證融通;三是學做融通;四是陸海融通。
2.探索國際化船員供給側結構改革“基地管理”模式的路徑,構建人才政策質量保障體系。目前船員社會化日趨明顯,船東公司和船員公司分離日趨明顯。船員社會化后,形成有序競爭,合理流向,改善供給側結構,船員 “基地管理”模式是一條有效路徑。研究供給側結構改革“基地管理”路徑,解放和增強海員市場的活力,形成既適應我國的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海員人才的政策體系。
3.產教融合背景下研究實施“海上教學工廠”。依托“航海職業教育辦學聯盟”,校企緊密合作,融合“學生-學徒”、“教師-師傅”雙重角色,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有效解決學生跟崗實習難、就業難的問題。一是建設校企互聘共用的師資隊伍,建立校企“雙向任職,定期交流”的“雙導師”師資培養制度。二是完善體現現代學徒制特點的管理制度,建立“管理共同體領導機制”;三是創造“師資共同體互補機制”, 建立校企“雙專業負責人制”; 四是建設“資源共同體互助機制”; 實現“文化共同體交融機制”;五是以制度建設為基礎,全面加強頂崗實訓管理工作,促進產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