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邊防部隊高等專科學校軍事體育教研室 廣東廣州 510663)
戰斗力是一支軍隊興衰成敗的最終決定力量,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軍的一切建設都是為了提高戰斗力。從建軍指導思想可以看出,黨中央對軍隊建設的總體要求始終是一脈相承的。歸根結底:軍隊是為戰爭和進行戰爭準備而存在的,軍隊院校建設的目標就是培養一批帶領部隊“能打仗、打勝仗”的基層指揮員。
軍隊“能打仗、打勝仗”是強軍之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是強軍之基。因此,部隊院校建設必須緊緊圍繞“戰斗力”培養標準“搞建設、抓準備”。[1]
“一個政黨、一支軍隊要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為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作出應有貢獻,必須清醒準確地把握肩負的歷史使命”。軍隊院校,首先必須統一思想、統一意志,落實我軍新的“強軍之要”所要求的戰斗力標準;其次要全面規劃軍事教學和訓練工作,用系統的觀點謀劃和推進軍隊戰斗力建,并要求和督促所屬各級堅定不移地加以貫徹執行。[2]
院校各級首先應樹立正確的工作成績評判理念,只有把“能打仗、打勝仗”當成政績來追求,才能自覺落實和貫徹新時期軍隊院校建設要求,也才能自覺防止和堅決抵制違背戰斗力建設和生成規律的思想行為。一是要在教育中去除“花架子”,按實戰要求進行教學設計和考核標準設定;二是要工作成績評定上,突出以戰斗力的提升為績效考核標準;三是在教學、訓練、管理等工作中貫徹“戰斗力”為主線的“一票否決”制度。否則“扎扎實實搞形式、認認真真走過場”,到最后求得了暫時的平安,結果卻輸掉了戰爭。
近年來,我軍院校建設較快,經過院校整合、優勢互補等工作,極大的促進了軍隊戰斗力的提高。但同時也要看到,由于一些部門、單位缺乏大局觀念,部分干部工作動機不純,嚴重阻礙了人才培養目標和部隊戰斗力的提高。只有堅持統籌規劃,把一切工作和建設都擺到“能打仗、打勝仗”這一天平上稱稱,才能真正落實新時期軍隊院校建設目標,也才能將有限的資源利用好。減少了無謂的消耗,軍隊院校的建設必將產生質的飛躍。
新時期、新技術帶來了新的戰爭模式,外部環境和內部任務的改變也對軍隊院校的教育模式帶來了新的課題。軍隊院校必須認真研究新時期的戰爭特點,改革訓練和教學模式,努力提升部隊戰斗力,完成黨和國家賦于我們的任務。
軍校學員是部隊戰斗力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合格的軍官才能帶領部隊“能打仗、打勝仗”。一是軍隊院校的教學和訓練必須緊跟強軍之要的步伐,創新軍校學員的戰斗力培養模式;二是幫助學員研究新時期戰爭特點,更新和掌握新的軍事理論,為提升戰斗力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三是強化專業軍事理論的學習,引入兵棋推演、實戰模擬等手段提升學員理論素養。
在教學改革設計中,要為提升戰斗力做好全面的規劃和現實準備。一方面瞄準前沿軍事理論,適時引入新軍事理論,在教學課程設計上要下功夫;另一方面,在教學規劃中對學員的整個學習和訓練過程進行督導,以全面發展的眼光為學員的發展潛力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三要堅持“以人為本”,對學員的整體素質培養進程也要進行全面的規劃,制定較為全面的特色科目的教學計劃和考核目標,培養具有高情商、高智商、高素質的未來基層指揮員。
現代戰爭告訴我們,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軍隊僅靠自己是打不贏戰爭的。強化目標教學,培養真正受部隊歡迎的人才,一是要緊密同部隊的要求結合起來,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學科專業建設方面不斷提升;二是要加強教員隊伍和管理隊伍的建設,將真正能教學、會管理的干部放到工作崗位上;三是完善考評機制,將學員綜合素質評價等形成系統有效評價機制,克服學員淘汰率較低,無法形成有效激勵的被動局面。[3]
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明確指出:“戰爭的規律――這是任何指導戰爭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決的問題”。研究和把握作戰規律,以戰斗力的形成為培養目標,是軍校必須要交出的合格答卷。
軍校在培養和形成戰斗力過程中,要首先把“不變質”作為戰斗力形成的先決條件。軍校學員的政治思想教育,首先應強調教育引導,在行動上使其自覺服從管理,在思想上明確管理教育的目的,并使之在使命的感召下,堅定信念,自主學習、自我提升。在保證“不變質”的基礎上,堅持用“能打仗、打勝仗”的標準推進軍事斗爭準備,不斷強化“當兵打仗、練兵打仗”思想,把部隊建設和戰斗力的基礎打得更加牢固。
“能打仗”一是要著眼新時期戰斗的新特點,加強針對性訓練。要突出實戰訓練,要緊貼任務開展訓練;二是要堅持從難從嚴組訓。要使訓練環境和強度盡可能地趨近實戰,執勤作戰需要什么,教學訓練就練什么內容;三是要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訓練質量。一切應以能否滿足實戰要求來衡量。努力改進我們的訓練方法和訓練手段,以達到提升訓練質量的目的。
要做好戰爭準備,就要大力提高指揮員的基礎指揮能力。在組織培訓和教學中,首先要抓好高科技和現代軍事知識的教學,才能真正認識現代化條件下的戰爭的特點與規律;其次不斷組織學員進行理論研討,通過推演、辨析,以謀求在瞬息萬變的戰爭中取得先機;再次要運用各種先進教學器材和手段,不斷模擬實戰,以生動的教學手段給學員以直觀的印象,提升學、練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