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南充 637009)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在北京召開,隨后,各大高校紛紛學習十九大精神,并著重探討如何將十九大精神融入日常教育教學,尤其是思想政治課堂。高校思想政治課是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等問題的主要課堂,與黨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契合。結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十九大精神指導,合理設置教學目標,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加強教學反思,不斷夯實大學生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1]
黨的十九大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黨的十九大得出“中國社會已經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在新形勢下,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要不忘革命傳統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牢記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實現人生價值。思政教師在課堂設計的過程中,要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重要專題展開教學,并將此教學目標貫穿到思想政治課堂的始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專業學習,提升專業技能。另外,作為社會主義高校,各高校在頂層設計中也應將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牢牢地確定為所有課程的教學目標。因此,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時事與政策》《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教學內容中豐富黨的十九大的內容,并以黨的十九大引領課程教學。[2]
十九大全面總結了過去五年黨和國家取得偉大歷史成就,并不斷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了理論正確、體系完備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學生思想政治課堂應將十九大關于全面從嚴治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監察委員會、新《黨章》等新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師要結合十九大內容,整合教材、調整教學重難點,在引導學生專業學習、思想成熟兩條腿走路上發揮主導作用,避免大學生陷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尷尬局面。[3]
另外,原有的集體教學、純理論教學已經不適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需求,適當開拓第二課堂、滲透案例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學的趨勢。例如,前往革命圣地交流學習,了解老一輩革命黨人的革命精神,結合先進正反兩方面的事例,進而理解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結合《榜樣》《領袖》等微視頻和《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等書籍,加持向榜樣學習,直觀感受習近平總書記的學習和工作經歷,鼓舞大學生積極向習近平總書記靠攏。[4]
同時,加強軍訓、軍事理論課與素質拓展的教學,不斷穩固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創新教學形式也成為激發大學生創新學習的重要方面。例如,將習近平強軍思想融入新生入學教育尤其是軍訓中,單獨設置軍事理論課程,委派專業教師進行授課。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傳承自古至今從未中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走過了100多個春秋,革命者的堅強意志和革命精神影響了一批又一批人。在大思政背景下,如何引導大學生堅持文化自信、如何促進十九大精神有效進課堂等問題已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急需反思的焦點。[5]
具體而言,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機構,以獨立掛牌或形成研究室的形式,成立專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的模塊,保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不退色;二是思政教師積極開展集體教研活動,根據各學校特色,積極探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得了、留得下、傳得開的創新教學方法,真正做到入腦入心,從理論說教中解放出來,把思想、意識形態和理論根植于大學生頭腦中;三是樹立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心,相信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強大后,必能再次重現中華民族原有的繁榮與興盛,發動學生黨員、共青團學生和群眾的作用,引導學生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和“一個黨員一面旗幟”的作用,影響和感染身邊的學生,以穩固的同伴關系,促進十九大精神進思想政治課堂取得更好的實效。[6]
大學生思維活躍、可塑性大、學習能力強,同時具有成熟性和幼稚性。引領大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堂中深入學習十九大精神既是對高校教書育人的總體考量,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學習十九大精神的一次檢驗,更是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一次歷練。因此,我們認為,要調整大學生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設計和實踐,不斷完善教學目標、內容和形式,在反思中提升大學生對黨的十九大精神領悟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