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鎮第四小學 廣東佛山 528000)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教學重在提高學生對字詞句的認識與積累,高年級教學重在提高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與應用[1]。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有助于發展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協作共進、不斷探索,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交流能力非常重要,然而,在諸多閱讀教學模式中,大多以師生交流為主,生生間的交流較少,學生閱讀能力提升有限。對此,應加強合作學習的應用。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企業的進步,離不開團隊間的協同合作。因此,當今社會在人才招收時,對團結協作精神極為重視[2]。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在小組合作中,合理分組非常重要,教師依照學生語文基礎能力、班級自身情況等,將班級學生分為4-6人小組,教師布置閱讀任務,小組學生共同努力,互幫互助,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合作意識、互助互學意識。在小組內,教師可為學生樹立競爭意識,通過小組之間、組內成員之間的激勵制度,讓每一位學生最佳化地參與到課堂合作、探究過程中,從而提高學生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效率。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在講解文章時,多由教師一問一答法、或直觀演示法,講明其中思想內涵。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雖然對文章內在含義有所理解,卻建立在教師講明白的基礎上,長此以來,當學生遇到新文章,在沒有教師幫助下,出現理解片面、探索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影響了學生未來發展[3]。而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下,閱讀文章時,通過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在互相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如:在《晏子使楚》一文中,學生共同合作,可先分角色朗讀,晏子、楚王、侍衛、大臣的段句,繼而進行討論文章表達的含義,再談一談對每一角色的認知,層層推進,環環相扣,從而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閱讀興趣。
在語文閱讀中,合作學習的應用,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常見的合作閱讀有:分角色閱讀、分段閱讀等。以分角色閱讀為例,當學生進行閱讀時,以對話形式表現課文內容,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自我展示的欲望,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信心,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此外,當學生展開閱讀時,教師可鼓勵學生發表對文章、段落、語句、詞語的理解,以自己的語言表述自身看法,借此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等,從而更有效地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在開展小組合作時,一般有組長、副組長、組員共4-6人構成。小組組員應明確分工,各組員盡到自身職責,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小組合作的效用。在合作學習小組內,組長是不可缺少的,組長是帶領小組成員完成教師布置任務的負責人,為小組同學分配具體學習任務,幫助后進生學習。另外,小組輪流擔任發言人。發言人主要是匯報本小組在合作中掌握的內容。發言人需要了解小組學生主要觀點,并對觀點進行匯總提煉。對此,筆者認為,教師應制定小組輪流發言,匯報任務策略,提高學生自信心,鍛煉學生能力。
小組組員有各自職責,這樣能有效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討論,齊心協力打造優秀小組。
俗話說:“人心都是偏的”,在小學教學中亦然,優等生學習成績好、聽話、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與教師互動積極;普通學生成績不高,教師提問時,害怕回答錯誤,習慣于被動接受;后進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經常搗亂課堂紀律,挑戰教師權威。此種對比,教師自然偏向優等生,課堂上提問時更多點名優生,有時會點名普通學生,忽視后進生[4]。上完一節課后,優等生受到教師關注,積極回答問題,獲得更多知識,被動學習的學生被動接受老師講授的內容,思維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拓展,后進生被教師忽視,課堂幾乎沒有收獲,影響了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鑒于此,教師可開展合作探究式教學,根據學生學情、班級實際等因素,將學生劃分為4-6人的學習小組,全員參與,教師制定教學目標,由學生共同討論問題,引導普通學生、后進生等積極表達見解,展現自己的能力,提高學生積極性。合作學習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推動了學生發展,為學生發展帶來重要意義。下文對合作學習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展開討論。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為加強合作學習的應用,教師只有為學生制定學習目標,使學生課前預習,有時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小學生因年齡限制,在課前預習時,僅依靠學生獨自一人閱讀很難對文章內容理解全面,但是,合作學習卻能夠有效保障學生對文章的掌握。須知,每個人的認知程度不同,其對文章理解程度存在一定差異性;學生通過不同角度看問題,得出的結論也相應不同。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為小組學生制定目標,學生有目的的進行討論,提高學生參與度,小組學生積極發表自身看法,小組合作,各表意見,最終得出結果。“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獨自思考僅由一個觀點看問題,小組合作閱讀卻能夠由多個方面看問題,小組在共同探討過程中,聽取別人意見,使學生看問題更加全面,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如:在《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文預習時,同學們在閱讀中對該文有不同的見解,一學生認為,苗苗課堂上看課外書,不認真聽講,不值得提倡;另一學生認為,多讀書,能夠寫好文章,認為加強課外閱讀非常必要;還有學生認識到,即使不喜歡學習,也應該學好,做二十一世紀好少年。
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為充分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開展高效課堂,教師應由過去的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適當參與,教育學生如何查閱知識,如何獲取答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如:在《長相思》一詩學習中,教師可先行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小組合作,通過注釋、學生自己的理解討論詩詞大意;小組學生合理分工,查閱資料,了解詩詞內描寫的各項情景與作者寫作背景,探討作者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提高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在學生小組探討過程中,教師隨時觀察學生學習情況、參與度,若學生遇見困難,適當引導,使學生更好的認識詩詞,感受詩詞內在含義。如:在學生閱讀探討《長相思》的詩句含義時,對“故園無此聲”的含義爭論不休,某些學生認為:“風雪聲音較大,詩人睡不著,家鄉就沒有這樣的風雪。”某些學生卻認為:“風雪聲音較大,詩人睡不著,并想起了家鄉的溫暖、安逸。”對此,教師引導其換位思考,“若遠離家鄉,受累受凍,回想家鄉,對家鄉、對自身所處環境有什么樣的感嘆”,以此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內心的思想情感,感受身在異鄉為異客的情懷。當學生對詩詞、作者深入理解后,再進行講授,使學生對詩詞有更深刻的認識,加深對詩詞的理解。長此以往,當學生閱讀文章、與人交流時,能夠更深入、快速地理解其內在含義,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在閱讀教學中,應加強課后合作,提高學生知識豐富度。通常情況下,在課堂結束后,為鞏固知識,教師多會在課后為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引導小組閱讀并進行討論,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能力,拓展學生知識儲備,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如:在教師講述完《白楊》這篇課文后,可為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目:《白楊禮贊》《松樹的風格》等文章,引導小組學生閱讀分析。在課堂上,學生已經了解了白楊與父親的精神,對白楊的認知已經形成,卻并未將白楊的精神深入到內心深處,并樹立正確的理念、堅定的信念。對此,通過課外閱讀與分析,學生模仿教師對課文的分析方式,自主對課外閱讀展開探討,某些學生利用新方法分析白楊、松樹的精神,在逐漸探索過程中,白楊、松樹的精神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并將其內化為自身品格的塑造上。同時,在課外閱讀分析中,學生更加全面了解白楊,對松樹也有基本了解,這樣便豐富了知識面。
總而言之,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合作學習非常重要,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增強,而且在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下,學生更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對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閱讀體驗,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適當參與引導小組件合作學習,才能真正將課堂便活,讓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