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市一中校區 云南文山 663000)
英語課堂教學是學生對英語進行學習的主要陣地,而真正意義上學習并掌握英語關鍵知識的階段其實是高中英語學習階段。在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使我們積累了大量詞匯和語法,促使我們對英語語言的使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根據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內容來看,文化品格素養是關鍵,并是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這三部分內容最終服務的對象。因此,積極培養并提升學生的文化品格素養十分重要,這可以使得學生更好的掌握高中英語學習的關鍵內容,從而對學習效率的提升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1]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高中英語學習過程中必備的一種品格和能力,它主要由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部分組成,其中,基礎要素是語言能力,體現價值取向的是文化品格,體現心智表征的是思維品質,而代表發展條件的便是學習能力。文化品格素養是關鍵,另外三項最終要服務于文化品格。[2]
對于中外文化的理解以及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我們稱之為“文化品格”,文化品格往往是一個人在人為修養、文化意識以及行為取向上的體現。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文化品格是其關鍵內容,學生對于文化品格素養的養成,對于視野拓展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同時還可以提升其英語學習效率,意義深遠。
在高中英語學科素養下的文化品格主要具有兩點突出作用,其一,是英語核心素養關鍵和英語學習把握的重點。其二,可以促進學生對國內外文化差異的理解度的提升。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精粹,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學生對于良好文化品格的養成,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學生更好的基于世界眼光的視角去看待國內外文化差異,從而提升其對國內外文化差異的理解度。
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教材在內容安排布局上十分廣泛,許多內容幾乎都對社會文化生活有所涉及,因此,我們在對學生文化品格素養進行積極培養的同時,還要重視并充分利用好英語教材所具有的作用。
語言本身往往附帶有一定的人文性功能,因此,在對于實施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學中所列舉的一些文章的教學與學習,我們不應該被語言所束縛,應該充分發掘文章中所隱藏的文化內涵。例如在必修四第二單元中,教材安排了“A Pioneer For All People”這樣一篇文章,主要對我國科學家袁隆平進行介紹。但是我們在講解這篇文章時,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對袁隆平的了解上,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去深入發掘并學習袁隆平身上所體現的文化精神,從而使學生進行融合吸收并轉換為自我文化品格的一部分。
對于高中英語知識的學習,我們應該既能深入其中,又可以從中脫離出來,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文化品格培養活動,對學生的文化品格素養進行培養和提升。在必修一第一單元安排的“Anne’s Best Friend”文章中對《安妮日記》有所提及,因此,教師在開展相應的英語知識講解時,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在課下去閱讀英語版的《安妮日記》原著,從而對二戰時猶太人所經歷的那段黑暗的歷史進行了解,并積極發表自己的感悟,并用英語作文的形式表達出來,同時也可以開展相應的小組發表會,并讓學生用英語發表對原著中某個片段描寫的看法,引導學生站在當時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去思考去表達。
在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內容安排中,世界文化內容占有很大比重,因此,這對學生國際精神理解能力的鍛煉和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而為了進一步鍛煉國際精神理解能力,教師在對教材中某個文化交流點進行講解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其他與之相關的其他知識點的補充。例如,在對必修三第一單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不同國家的春節文化習俗進行總結歸類,并進一步了解這些節日背后所隱藏的民族文化以及思想觀念,從而達到對學生國際精神理解能力進行鍛煉的目的。
對于語言的學習,掌握這種語言的知識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可以立足于這種語言的文化基礎上熟練進行運用這種語言進行溝通與交流才是我們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使得世界各國在文化交流上也變得日益頻繁起來,而英語作為一種國際通用語言,是我們展開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我們要想對英語這門語言進行更好的實踐運用,對于西方相應的文化內涵等內容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開展高中英語教學實踐時,在積極踐行英語核心素養的要求的基礎上,要重視并做好對學生文化品格素養的培養和提升,爭取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英語人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