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機電系 遼寧沈陽 110122)
高等職業教育與研究型大學的本科教育存在一定的差異。課程的定位應體現應用型大學自身的特點,更貼近現實,與時俱進,努力滿足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在工匠養成教育的社會共識背景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目標不應局限于傳統的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是課程目標改革的新方向。只有這樣,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才會更有效。課程具有時效性和針對性,課程目標不存在缺位或錯位。[1]
在傳統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很少有學校把工匠精神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在未來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可以將工匠精神的教學和培養融入到主干課程的教學中,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貫徹有關工匠精神教育的相關內容。專題教學或項目教學的方式,使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成為工匠精神。養成教育已成為一種正常的行動意識,而不是口號。[2]
工匠的精神是什么,什么是傳統工匠精神的現代內涵,為什么要提倡全社會的工匠精神,如何培養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等等,這些問題還沒有被社會各界、企業甚至職業院校和高職學生自身所認識,所以各級各類職業院校要轉變辦學思路,把工匠技能人才培養作為未來高職院校的出路之一,從人力和財力方面加大投入,鼓勵思想政治課教師建設心理教育對高職院校工匠的閱讀,加強相關教育教學資源的建設。除了對工匠精神的意義、價值和意義等理論知識點進行系統分析外,工匠的精神解讀還應選擇古今優秀工匠的故事,編纂精神寶庫。豐富了相關的教學資源,提高了圖書的可讀性和可信度。
高職院校工匠班可以穿插于主干課程中,也可以通過選修課開設。思想政治教師可以依靠工匠精神的解讀,將一些工匠的理論分為幾個模塊,并通過專題和項目教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講解。首先,我們要把工匠的精神灌輸給學生。在對工匠精神的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及時解釋了工匠時刻掌握技藝的故事,以期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每一個課堂教學中,還應結合學生的專業實踐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自己的專業,引導學生在認可的基礎上熱愛自己的專業,然后使學生愿意從事或甚至專注于他們的專業。
為了培養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除了在高職院校開設特色工匠課堂外,還應充分利用高職思想政治課的實踐教學。現有的高職思想政治課雖然安排了實踐性教學,但往往只是一種過去時,更重要的是,它根本沒有安排實踐性教學。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門必須首先由黨委書記領導,提高高職教育實踐教學的時間,學校應從財物屬性等方面對思想政治課給予一定的支持,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切實把思政實踐課盤活。高職院校應努力與市、縣的知名企業建立聯系,使學生走出課堂,走進企業和工廠,參觀工匠的技術成果,引發學生內心對優秀成果和產品的自豪感,從而把“匠心”的培養變成一種行動上的自覺。不定期地邀請各行各業的優秀工匠走進高職思政課堂,向學生講述他們的奮斗故事,與學生分享他們堅守技藝、執著專注、永不放棄的工匠精神。
手機微課已經成為媒體時代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渠道越來越方便,現有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已經明顯落后。學生們知道學生知道不認識的學生也知道。這導致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尷尬。在高職生的工匠精神教育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手機的靈活功能,打造手機微課堂。這實際就是一種線上的自主學習,是線下課堂教學的一種有益補充,但手機微課堂需要思政課教師精心打造。思想政治課教師應以班級為單位設置班級教學微信或QQ群,精心準備工匠精神或工匠面談或企業作風的理論知識點,提前使用微課堂。課堂內容回答問題或寫作經驗或撰寫研究報告。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緩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的缺失,或者受到學校財力的限制,不可能被工匠“帶出去”或把工匠“請進來”的尷尬,部門應高度重視工匠精神的培養,為手機微課堂的發展提供便利,并在工匠精神的基礎上,加強教育部門和微觀教室的合作。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服務。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加關注微課課堂,從而有意識地走進學生,從而自覺去收看和關注相關內容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高等職業教育不僅要教學生技能,還要錘煉和造就高職學生的品德。培養高職生的工匠精神,也是維護他們的道德修養。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要主動擔負起培養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任務,努力創新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