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華+史曉敏
摘要:一個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是其經濟社會發展潛力空間的可控極限。伴隨國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土地資源的綜合承載能力需發力深度探索,為國土資源管理,特別是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借鑒、能推廣可復制的經驗。本文以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為研究區域,通過優選影響本地區土地資源承載能力的特色評價指標,綜合考量巴彥淖爾市土地資源綜合承載能力。研究發現:運用模糊評價法,按照主成分選取適合區域特點的評價指標并對土地資源承載力進行評價是較為理想的研究路徑之一。同時,通過評價及分析研究知,研究區域巴彥淖爾市土地資源綜合承載能力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通過各種資源的空間合理匹配,加之不同土地開發利用方式在時間上的合理引導和政策管控,巴彥淖爾市土地資源綜合承載能力空間及可調劑空間潛力巨大。為進一步提高巴彥淖爾市土地資源承載能力,需盡快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為加快巴彥淖爾市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等盡早作出研判。
關鍵詞: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
資源環境綜合承載力評價與監測預警機制建立已提上議事日程,其中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評價及其監測預警機制建立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實現路徑。土地資源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自然資源和物質基礎,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運用相應的技術手段,對土地資源承載力各項因子進行篩選,結合巴彥淖爾市的實際情況,運用模糊評價法對巴彥淖爾市土地資源承載力進行綜合評價,可為加快巴彥淖爾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借鑒。
1.研究方法
1.1評價指標的初選
通過對研究區域的深入調研和成果資料分析,發掘影響區域土地資源承載力包括人口、經濟以及社會等眾多方面在內的因素。綜合考慮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評價需要考慮的土地對人口的承載、土地對經濟社會的承載以及土地與人口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匹配協調程度[1]等,根據可控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和層次性等原則初選巴彥淖爾市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13項,并采用極差標準化法在指標篩選前先對初選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1.2評價指標的優選
運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初選的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評價指標數據進行因子分析[3],借助因子分析的結果,進行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評價指標的再次篩選。因子分析結果如表2和表3。
借助上述因子分析結果進行主成分分析,形成了三大主成分,累計貢獻率達到89.70%,能夠較全面的反映出指標特征。通過分析旋轉后載荷矩陣,從三大主成分中提取出7個理想的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因此,擬定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為:人口密度、人均耕地、土地利用率、人均糧食占有量、單位土地從業人員、禁建區比例和建設用地新增率。
1.3評價指標分級
參考相關文獻,結合全國土地利用水平、內蒙古自治區實際用地情況、巴彥淖爾市的土地開發利用水平以及地區發展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制定巴彥淖爾市土地資源承載力各評價指標的分級標準。按照上述7個評價指標對區域土地資源承載力的影響程度不同,將其劃分為3個等級,即V1、V2和V3。V1級表示情況較好,該區域土地資源還有較大的承載能力;V3級表示情況較差,土地資源承載能力已經趨于飽和,進一步開發利用潛力較小,應采取相應對策;V2級表示土地承載情況介于V1級和V2級之間,有一定開發利用潛力,但潛力有限。如表4所示:
1.4綜合承載力模糊評價
結合資源環境綜合評價的特點,為了使隸屬函數在各級之間平滑過渡,消除各等級之間數值相差不大,而評價等級相差一級的跳躍現象,將其進行模糊處理,得出模糊隸屬函數評判矩陣R(詳見表5)。
根據各評價指標對土地資源承載力影響程度的大小,綜合運用特爾菲法確定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的權重值,其權重矩陣為A=[0.165,0.177,0.181,0.134,0.114,0.096,0.133]。進而通過模糊變換,計算土地資源綜合承載力,評價結果處于0~1之間,越接近于1,說明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潛力就越大,則該區域資源環境的承載力較高;越接近于0,說明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潛力就越小,則該區域資源環境的承載力越低。
2.結果及分析
2.1土地資源承載力現狀
評價結果見表6。由此可見,巴彥淖爾市區域整體土地資源承載力評價結果對V2的隸屬度最大,為0.6727,對V1的隸屬度次之,為0.3079,對V3的隸屬度最小,僅為0.0194。根據V1、V2、V3評價結果計算得出巴彥淖爾市土地資源承載力綜合評價值為0.6298,表明巴彥淖爾市區域整體土地資源承載力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綜合承載能力總體較好,并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潛力,為今后社會經濟的發展預留了足夠的空間。

根據巴彥淖爾市各旗縣區的土地承載力評價分值的大小,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對巴彥淖爾市各旗縣區的土地資源承載能力進行分級,分級結果見表7。
根據土地資源承載力綜合評價分值,對各旗縣區的土地資源承載能力進行分級區劃,將土地資源承載力進行五級分區(見圖1):
一級區為烏拉特中旗,綜合評分值為0.8022,該區內土地資源承載能力在巴彥淖爾市區域內相對最強,開發利用潛力最大,對人口和經濟都有較大的承載潛力。從社會經濟發展的土地承載力角度來看,能夠在今后的發展用地方面給予充足的保障,有較大的繼續發展的潛力空間。二級區為烏拉特前旗,綜合評分值為0.6815,該區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方面還未達到飽和,且土地資源承載能力在巴彥淖爾市相對較強,開發利用潛力也較大,對經濟社會和人口均有較高的承載潛力,在今后的發展中,能夠提供較為充足的用地保障。三級區為土地承載力一般的區域,包括五原縣和磴口縣,綜合評價分值分別為0.5622和0.6068,該區域在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雖未達到飽和,但土地開發利用程度已達到一定的規模,土地承載能力強度相對于烏拉特前旗而言較為一般,具有一定的開發利用潛力,對經濟社會以及人口也具有一定的承載能力,但承載潛力有限,已不適于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利用活動,僅能為今后的發展提供較為有限的用地。四級區為土地資源承載力較弱的區域,包括烏拉特后旗和杭錦后旗,綜合評價分值分別為0.5450和0.5097,該區內土地承載能力較弱,土地的開發利用潛力也較小,對人口和經濟社會的承載能力十分有限。導致該區域土地資源承載力較弱的主要原因有:對于烏拉特后旗而言,雖然占地面積大,但大部分土地處于山后高平原區,目前很難被開發利用;而對于杭錦后旗而言,杭錦后旗的占地面積較小,由于鄰近臨河區且靠近黃河,發展速度較快,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發展規模。該區域內需要控制用地擴張,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五級區為臨河區,綜合評價分值為0.4229,是土地資源承載力薄弱區域,該區內土地開發利用已達到相當規模,土地承載已趨于飽和。導致該區域土地資源承載力較弱的主要原因有:臨河區占地面積較小,由于是巴彥淖爾市政府所在地,其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口增長也較快,導致用地需求不斷增加。針對這一現狀,需要加大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力度,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率,進一步控制土地利用強度。
4.結論與對策建議
基于詳實基礎數據和大量實證研究基礎上建立的具有區域特色的評價指標體系,可得出理想的土地資源承載能力評價結果,符合地區實際。同時,若真正實現評價結果的價值,尚需實現評價的常態化并建立監測預警機制。通過評價得出,巴彥淖爾市的綜合土地資源承載能力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區域間差異大,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前旗的土地承載能力最強,五原縣、磴口縣、烏拉特后旗和杭錦后旗的土地資源承載能力次之,臨河區的土地資源承載能力最弱。為進一步增強巴彥淖爾市土地資源承載能力,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充分發揮耕地的生態功能作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重要支撐。巴彥淖爾市應深刻認識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始終堅持和全面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努力抓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同時,應發揮地區優勢,大力保護河套平原的耕地資源,嚴格控制耕地流失,加大補充耕地力度,保證耕地數量,統籌利用其他農用地,充分發揮耕地的生態功能作用。
(2)合理利用水資源。水資源是基礎性自然資源同時又是戰略性經濟資源,是一個區域綜合實力的有機組成部分。巴彥淖爾市靠近黃河,水資源豐富,但其工農業發展速度日益加快,對水資源需求量日益增多,合理、節約利用水資源也必將成為巴彥淖爾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
(3)進一步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為實現巴彥淖爾市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在不影響土地生態環境質量的前提下,適度開發市域內未利用土地,穩定農用地面積,逐步提高土地開發利用強度,保障發展所需的建設用地。同時,按照“逐級管理、規模統籌、空間管制”的原則,統籌管理城鄉建設用地,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從嚴控制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按照優先布設土地生態屏障網絡用地,集中連片保護基本農田,協調基礎設施用地,優化城鎮村用地布局,拓展農業生產和城鄉綠色空間,構建土地利用景觀風貌的原則,構建生態良好的土地利用總體格局。
(4)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巴彥淖爾市需繼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整體控制作用,從嚴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審查調整各類相關規劃和用地標準;充分利用現有建設用地,大力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嚴格執行閑置土地處置政策,積極引導利用其他土地和廢棄地;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基礎性作用,健全節約集約用地的長效機制。
(5)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用地。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是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絆腳石。巴彥淖爾市應利用地區優勢,倡導綠色低碳、勤儉節約生態文明意識,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用地,努力構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與空間格局,避免造成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加重,生態系統退化的不良局面,促使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確保土地利用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張霞,石寧卓,王樹東,等.土地資源承載力研究方法及發展趨勢[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 2015, 35(02):280-287.
[2]李光,吳祈宗.基于結論一致的綜合評價數據標準化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 2011, 41(03):72-77.
[3]劉芊,藍國賑.基于SPSS軟件的因子分析法及實證分析[J].科技信息:學術版, 2008(36):111-112+114.
[4]劉瑞亮.模糊綜合評價在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以武漢市為例[J].特區經濟, 2007(12):299-300.
[5]袁麗娟.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研究綜述[J].西部資源, 2013(3):179-181.
[6]向鑫鋒.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研究進展分析[J].西部資源, 2015(05):123-123.
[7]包銀花.土地整理與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西部資源, 2005(05):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