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堅
摘 要:本文就常見道路病害及其成因、道路管養困局及道路管養中的病害防治措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道路病害;管養困局;道路養護
中圖分類號:U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24-0080-02
隨著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飛速發展,城市道路路網得到很大程度的完善,基本實現四通八達,然而因早期道路建設標準低、承載能力差、后期改造施工不規范、自然條件影響等原因造成道路病害層出,極大地影響了車輛出行的舒適感,嚴重的甚至會引發安全隱患。
1 道路病害及其成因分析
隨著交通流量和荷載不斷增大,道路長時間處于極限運行狀態,加之降水的影響,催生出的各類道路病害,呈現種類多,數量大,發展快的特點。常見道路病害主要有以下幾類:
(1)路面沉降。主要由路基填料處理不到位、壓實度不達標,地下管線回填不密實或路面結構層強度不足等原因導致,輕微的路面沉陷會影響行車的舒適感,嚴重的則會引發顛簸嚴重甚至車輛傾覆的安全隱患。
(2)路面裂縫。路面裂縫主要分為兩種,一是筑路材料在溫度作用下熱脹冷縮形成不可避免的規則裂縫,二是由基礎沉陷、承載力不足或規則裂縫未及時進行封閉處理而導致的龜裂。
(3)路面松散及坑槽。路面松散是由于路面集料含泥量超標或混合料密實度不達標導致的路面結合料粘性降低或喪失,加之行車荷載的反復作用,出現的路面集料松動脫落的現象,局部集料脫落嚴重的就會發展為坑槽。
(4)路面車轍。路面車轍是指瀝青在行車荷載作用下產生的永久性帶狀凹槽,根據產生原因可分為三類:瀝青面層壓實不均勻,局部壓實度不足部位在車載作用下被壓實,造成壓實性車轍;瀝青砼高溫軟化,抗剪強度降低,在行車荷載作用下產生較大的側向變形形成流動性車轍;機動車超載對路面結構造成損害,引發的結構性車轍。
(5)路面壅包。施工面層時,基層表面清掃不夠徹底干凈,或透油層撒布不均都會導致面層與與基層的粘結力不足,在路面負載量過大時,行駛中的車輛產生的橫向作用力極易導致路面在縱縫處發生推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壅包。
(6)道路凍脹和翻漿。道路凍脹是北方地區特有的道路病害,它是由于在寒冷的冬季,路基內的水結冰后體積變大,使路基隆起造成的面層開裂的現象。而春季轉暖時,結冰融化使路基上層濕度增大,承載力降低,此時道路如反復承受重載車輛碾壓,路基泥漿就會從凍脹形成的裂縫中冒出,形成翻漿。
(7)道路塌陷。道路塌陷是較為嚴重的,危害性較大的一種道路病害,多由地下管線破損等原因催生,是指道路向下陷落,并在路面形成塌陷坑洞的現象。因其具有突發性,極易給行車造成安全隱患。
催生各類病害的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具體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導致各類道路病害頻發。北方地區一年期內溫差大,冬季低溫寒冷,夏季雨熱同期,對道路的損害程度極大。一是水在冬冷夏熱的溫度作用下循環凍融,冬季結冰時,水通過毛細作用下滲,到春融時期,聚集在路面層的融化水就會降低瀝青的粘附性,嚴重者會出現掉粒、松散,最終形成瀝青混凝土路面坑槽;下滲至道路基層的水則會軟化路基,加速整條道路的破壞。二是溫度作用下筑路材料的熱脹冷縮特點,導致我市城市道路普遍存在裂縫,此類規則橫向或縱向裂縫如不及時維修處理會發展成為龜裂。
(2)老舊路面反復損壞。早期建成的道路標準低,加之當前經濟高速發展,出行車輛劇增,重載甚至超載車輛逐日增多,老舊路面承載能力差,出現反復維修,反復破損現象,一些建設年份早,建設標準低,承載能力差,如今又承擔著繁重交通量的道路,基本陷于壞了修、修了壞的惡性循環,勞民傷財還難以徹底解決問題,常年積累下來經過多處補修,道路整體性損失殆盡,承載壓力時更容易損壞,造成惡性循環。
(3)城區改造施工不規范引發各類道路病害。一是道路改造工程本身質量問題。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增加,交通壓力越來越大,多處路段采取了將原有中間隔離綠化帶去除,改造為機動車道,或向兩側拓寬道路的方法來緩解交通壓力,然而改造后的道路本身就存在整體性差的問題,加之施工過程中出現壓實度不夠,層間搭接不規范等問題,造成道路接茬處極易出現不均勻沉降,產生裂縫,裂縫會導致路表積水向下滲透進入道路內部,軟化基層甚至路基,導致道路承載能力減弱,加速道路破壞。二是城區內其他改造工程對現有道路造成破壞。如各類新建小區、辦公樓等施工時,大型重載車輛出入,對城區內道路造成極大破壞。
(4)地下管線問題導致路面塌陷時有發生。城市道路地下是錯綜復雜的各類管線,管道施工時基層回填密實度不夠,或經過長年累月的使用,管道出現破損滲漏造成泥土流失,都極易引起的道路塌陷形成空洞。道路塌陷往往是突發性時間,危害性大,給車輛通行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
(5)地上檢查井成為病害頻發地點。檢查井自身多采用強度不足的黏土磚作為建筑材料,以水泥砂漿為粘結材料,基礎大多為15cm左右混凝土墊層加砂墊層,承載力不足,經過長時間的荷載作用,會出現檢查井的基礎沉降大于路面沉降的現象;而對檢查井周圍的回填,因工作面狹窄,夯實機具無法工作,極易導致壓實度不足,導致井周圍土體下沉。上述兩大因素導致井口周圍塌陷頻發,進而引發井周啃邊和裂縫。
2 道路管養困局
(1)道路自然破損養護工作量已十分重,人為破壞雪上加霜。當前群眾出行率提升,運輸車超重等問題直接導致了市政道路負荷激增,加之道路設施老化,導致道路磨損等質量問題加重,該部分養護工作量已十分重。然而城區新建項目,如各類管線開挖、穿越等項目回填不到位,綠化項目損毀路緣石以及其他工程等均會不同程度的對市政道路造成破壞,因當前無明確法律法規來規范此類行為,加之施工人員保護意識差,經常出現破壞后無修復現象,加重了道路管養的負擔。
(2)經費不足,技術欠缺。一是經費問題,在“重建輕養”管理思想的影響下,管養經費不足的問題在多數地市均比較嚴重,大多數地市投入的管養經費僅為國家出臺的《市政工程設施養護維修估算指標》的10%-30%,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管養維修工作只得有所取舍,優先進行被動的矯正性養護,而預防性周期性養護則沒有條件進行落實,這極大的影響了道路的有效養護。二是技術問題,隨著管養工作量的日益增加,養護工作實現智能化與信息化迫在眉睫,當前養護工作還處于人工開展階段,難以實現全面覆蓋,人力資源捉襟見肘,急需引進道路狀況以及質量的動態監控及定位系統、質量問題檢測系統等高科技手段。經費和技術問題嚴重掣肘養護工作的開展和進步。
3 破解困局,防治道路病害的幾點建議
城市道路病害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管養工作點多面廣、任務艱巨,針對當前的道路養護工作現狀,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防治道路病害首先要從源頭上發力。一是路網規劃要具有前瞻性,盡量避免后期改造。二是新建工程結合本地自然因素等條件具有針對性設計,常年經行重載車輛的道路務必提高道路承載力標準;為避免管線導致的路面塌陷及檢查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地下管線盡量避免甚至杜絕設置在機動車道下方,設置在道路兩側也應盡量留出富余空間,以防將來道路拓寬;根據氣候條件合理選擇溫度不敏感、穩定性好的材料等。三是道路施工階段做好質量控制,如在施工時嚴格控制好瀝青混凝土的空隙率和密實性,加入抗剝落劑來增強碎石與瀝青的粘附性,從而減輕路表水的滲透破壞;路基施工尤為重要,路基的質量會影響整個道路的使用,其壓實度和強度是確保道路面層穩定的關鍵因素,且路基出現問題的話,維修工作量大,難度大,對車輛通行影響嚴重,必須嚴格規范施工,避免留下質量隱患。
(2)建立道路巡查監控體系,落實預養護、及時養護。根據道路建設年限、日常通行交通量等特點有針對性的安排經常性巡查及定期檢測,建立道路巡查體系,并逐步建立智慧公路云平臺,充分利用高科技,實現對道路全方位的監控,以便能及時進行預養護或維修,提高道路使用壽命。根據巡查及檢測結果科學制定養護計劃,一是對于反復破損的老舊道路,適時提出翻修新建計劃;二是盡量在道路沒有出現明顯病害前通過微表封層等預養護的方式防微杜漸;三是在道路發生輕微損害時則要及時養護,如道路裂縫如不及時處理,加之春融損害,極易發展成龜裂,此時再進行維修,施工難度、工期、造價都會增加。
(3)人力物力給予傾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想做到預養護和及時養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經常性巡查,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如前所述,我市當前動態監控等高科技手段的運用方面處于空白狀態,要想實現全覆蓋巡查,人力資源嚴重不足,經費完全達不到國家標準,常年處于捉襟見肘狀態。為此急需市財政在人力物力方面給予傾斜,確保養護資金充足、到位,如此才能更加全面的做好道路養護工作,延長道路的使用壽命,保證道路使用質量。
(4)深究病害原因,針對性規范維修養護。看似道路表面問題基本都有深層的路面結構的原因,發現問題后要深挖根本原因,杜絕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維修作業,不可簡單修補只求恢復道路功能即可,如有深層的基層破壞問題,路面必會再次破損,造成不斷返修,須認真研究道路病害的深層原因,發現根本問題,有針對性的消除問題根源,確保合格的高質量維修。
(5)加強制度保障,杜絕人為破壞。加快現狀道路養護規范的推廣實施,提高各類工程施工對道路破壞的成本,增強對道路的保護意識,明確其在施工涉及空間范圍內及施工行為延續期間對道路保護及破壞后維修的責任,從而減少對道路不必要的破壞,杜絕無成本的人為破壞行為。
參考文獻
[1]牛貴忠.城市道路病害的防治初探[J].山西科技,2009(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