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亮


摘 要:通過開展提高探區不同層系成像精度方法研究及應用,根據不同層系的資料特點和解釋需求完善了適合不同層系的處理流程,形成了針對不同層系不同地質目標的高精度成像技術,為資料解釋和綜合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礎資料。這些技術方法的應用,不僅確保了計劃任務書所設立的技術經濟指標的實現,而且提高了地震資料處理的技術水平和成果質量,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地震勘探精度。通過對探區進行提高成像精度方法研究,為解釋人員尋找構造-巖性油氣藏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基礎資料,為后續地震地質綜合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據,為后面的勘探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關鍵詞:振幅保真;信噪比;分辨率;井約束技術;成像精度
中圖分類號:P6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24-0109-02
1 引言
該區地表較為平坦,整體地形從南向北緩慢抬高,高程變化緩慢。工區主要為農田,東北部有少量堿地,激發巖性以膠泥、含沙膠泥為主,激發條件相對較好。本區潛水面由南向北逐漸加深,工區低降速帶厚度南北部較淺,中部厚度較厚,南部低降速帶厚度在1-12m左右,中部在12-28m左右,北部在2-15m左右。低降速帶厚度基本為二層結構,局部存在三層結構,低速層速度為360-600m/s,高速層為1600-2200m/s。
探區位于車排子凸起之上。根據地震、鉆井、測井資料及古生物化石組合分析,車排子凸起自上而下地層發育為第四系西域組,新進系系獨山子組及,古近系,白堊系,侏羅系及石炭系,沉積厚度約500—2550m。基底石炭系是一套火成巖為主的地層,侏羅系地層僅在局部溝谷地區發育,白堊系地層相對較薄,古近系地層在靠近凸起邊緣呈楔狀分布,新近系、塔西河組地層在全區分布較廣。總體上,基底以上的地層厚度自東向西、自南向北變薄、尖滅。車排子凸起背斜等構造不發育,坡度平緩,斷層較少,對沉積作用地控制不明顯[1]。
油藏研究工作需要有高保真和高分辨率的地震資料作為基礎,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地震資料的分辨率和保真度難以滿足砂泥薄互層的精細刻畫。古近系、白堊系、侏羅系以及石炭系均已經見到了豐富的油氣顯示,但成果存在信噪比偏低、連續性稍差,分辨率、成像精度不高的問題。對于古近白堊系,主要是提高砂泥薄互層的分辨率和成像精度,據此在振幅保真的前提下通過疊前多域保幅去噪技術和井約束提高分辨率技術的的研究應用,提高了古近白堊系薄互層的信噪比、分辨率和成像精度,達到了高保真和高分辨率的要求。對于石炭系地層,受內幕多次波和弱反射影響,成像效果較差,據此通過多次波衰減技術和井約束高精度速度分析技術的應用,有效的衰減了多次波,提高了深層反射成像精度。通過對不同地層采用有針對性的處理技術和方法,提高了該探區西南部地震資料的成像精度[2]。
2 實施效果及應用前景
通過多次波衰減和高精度速度分析等技術的應用,從圖1所示來看,新處理成果石炭系各種地質現象豐富,真實可靠,易于解釋;石炭系頂面起伏形態清楚,內幕描述更清晰[3]。
綜上所述新處理成果保真度高,各地層有效波組齊全,信噪比分辨率較高,反射特征清楚,同相軸連續性好,古近白堊系、石炭系等各套地層的地震地質特征清楚;新處理成果偏移歸位較老資料準確,斷點及斷層的斷裂特征清楚,處理成果上反映的地層超覆、巖性尖滅等地質現象比較豐富、清晰。
3 信噪比分析
新處理成果各地層有效波組齊全,信噪比高,反射特征清楚,同相軸連續性好,各套地層的地震地質特征清楚,保真性較高,圖2所示和圖3所示為工區西南部某縱測線老剖面與新處理剖面(未施加疊后反Q)在-古近白堊系的信噪比屬性統計圖,可以看到,新處理剖面在目的層信噪比明顯提高,薄互層的成像得到很大改善;從新處理剖面的信噪比屬性統計圖來看,主要目的層的信噪比均在6以上,大部分信噪比集中在15左右,的信噪比達到預期要求[4]。
從提高信噪比、分辨率和振幅保真的過程中做到提高成像精度,保障每一個處理環節的處理質量,后期結合地震解釋從振幅,相位等地震屬性入手監控振幅等屬性的變化,確保地震處理所引起的變化沒有影響到有地下地質因素所引起的振幅的相對關系,從而提高成像精度,為春光探區沙獲得新突破提供高精度的地震資料。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可供其它地方借鑒。
4 結語
(1)通過應用疊前保幅去噪技術,信噪比>6;(2)通過在井約束地表一致性反褶積和反Q濾波等技術應用過程中采用井約束技術對處理效果進行約束,較好提高了目的層的分辨率,成果資料主頻達到75Hz。(3)通過多次波衰減技術和的應用,并在高精度速度分析的過程中應用井約束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石炭系內幕的信噪比和成像精度。
參考文獻
[1]陳世加.紅車地區油氣成藏地球化學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6):1-4.
[2]李樹同,王多云,王彬,等.坳陷型湖盆緩坡邊緣沉積坡折帶的識別——以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紀延長期沉積坡折帶為例[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8,(1):83-88.
[3]林暢松,潘元林,肖建新,等.“構造坡折帶”——斷陷盆地層序分析和油氣預測的重要概念[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0,(3):260-53.
[4]胡宗全,朱筱敏.準噶爾盆地西北緣侏羅系儲集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