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維蔚
摘 要:轉基因技術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在農作物品種改良、人口膨脹、環境污染、疾病防治、動物品種改良上帶來了新的渠道,在農業、畜牧業、醫藥、食品行業都表現出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本文闡述了轉基因技術的概念和特點,分析了轉基因技術的代表性應用以及其中的安全問題。
關鍵詞:轉基因技術;概念;特點;應用;問題
中圖分類號:Q3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24-0231-02
轉基因技術是動植物遺傳改良、基因功能研究的重點工具,從1996年第一例轉基因作物開始商業種植后,截止到目前為止,已經超過25種轉基因作物實現了商業化種植,并投入市場,代表性的有玉米、棉花、油菜等,轉基因產業成為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增長點,是提高全球農業競爭力的有效保障[1]。在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下,轉基因基礎在醫學、動物飼養等領域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在食品工業方面,為食品供應的創新提供了全新的途徑,但是,就當前來看,對于轉基因技術的應用,還存在一些誤區,如何發揮出轉基因技術的益處是當前研究的重點命題。
1 轉基因技術的概念和特點
轉基因即將人工分離、修飾后的DNA、基因導入生物細胞基因組,在導入基因表達的影響下,原有生物體的性狀也會發生變化,人們常說的基因工程、遺傳工程都是轉基因技術,各大媒體將轉基因技術稱之為“遺傳修飾后的生物體”(Genetically Modifier Organism,GMO)。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轉基因技術進入發展高潮,相關作物的種植面積也不斷擴張,數據顯示,在1996年,轉基因種植面積僅有170萬公頃,2004年,面積達到了8100萬公頃,到了2017年,這一數字飆升到1.8億公頃,在20年的時間內,增長了100倍。隨著世界人口數量的增加、耕地數量的減少,資源短缺問題也日益嚴重,根據預測,到了2030年,世界人口將會達到100億,糧食問題也更加凸顯,應用轉基因技術可以不僅可以增加農作物產量,還能提高品質。轉基因技術有幾個顯著的優勢:
1.1 增加農作物產量
將快速生長基因植入農作物中,能提高農作物的品質,還可以提高產量,充分利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解決了糧食短缺的問題。
1.2 改良農作物品質
植入相應的基因片段,能夠改善糧食的口感、外觀、味道、營養成分,起到改良品質的作用。
1.3 提高作物抗逆性
利用轉基因技術,讓傳統農作物具有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減少農藥用量,并讓農作物具備以往沒有的耐澇、耐寒、耐熱特性,適應各類生產環境。科技發展是一把雙刃劍,轉基因也是如此,轉基因技術給人們帶來了種種福利,但是如果應用不當,也可能造成安全隱患,威脅人類的健康,轉基因技術的種種問題引發了各類倫理、安全問題,基于此,各個國家開展對轉基因技術出臺限制措施[2]。
2 轉基因技術的常見類型
2.1 植物轉基因技術
植物轉基因技術是采用克隆等方式,在受體細胞中置入外源DNA,代表性的使用方式如載體介導法、DNA直接攝取法[1]。
當前,應用最廣泛,效果最理想的就是農桿菌介導法,該種方式是利用發根農桿菌等作為載體,在植物細胞中植入農桿菌,以實現細胞轉化的目的。除了農桿菌介導法之外,基因槍法也是常用的方式,將外源DNA、基因通過亞精胺、Ca2+吸附在鎢粒子或者其他重金屬中,將其制作為微彈,攝入植物組織、細胞中。采用該種方式,不會受到植物類型的限制。但是,該種方式會受到金屬速度、彈大小等因素的影響,整合速率偏低,也會對植物造成傷害。
電擊與聚乙二醇法是近年來誕生的新型方式,是借助植物原生質體的能力,在電擊、聚乙二醇處理下改變細胞膜的透性,增加可逆性孔隙,實現穩定遺傳。該種方式可以一次性轉化多種原生質體,是為來階段轉基因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世界上首個轉基因植物是轉基因煙草,迄今為止,已經有3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技術的發展下,越來越多的轉基因植物出現,發達國家還將其應用在疫苗與藥用蛋白的生產中,代表性的有如下幾類:
2.1.1 抗病毒、抗真菌轉基因植物的應用
利用干擾素基因、外殼蛋白基因等,能提高植物的抗病毒效果,如番茄Pto基因等,目前,學界對于真菌病原、植物之間分子機理有了明確了解,完成了基因克隆,離大規模商業化生產為時不遠。
2.1.2 抗除草劑轉基因植物的應用
在農業生產中,雜草是一個極大的影響因素,在農作物中融入抗除草劑基因,可以對田間雜草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當前,抗除草劑基因已經被成功研制、分離出來,并開始初步應用到田間生產中。
2.1.3 轉基因植物在醫藥中的應用
將醫用基因融入植物中,能夠構建新的異源蛋白生產模式,如亮氨酸腦咖肽就是采用轉基因技術生產而來,目前,學界開始研究食物轉基因植物疫苗,人們在食用之后,能夠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2.1.4 高品質轉基因植物
高品質轉基因植物能夠提高植物能量、蛋白、維生素、微量元素含量,改善植物營養成分和植物風味。如將氨基酸基因植入馬鈴薯體內,可以有效提高馬鈴薯的氨基酸含量[3]。
2.2 動物轉基因技術
顯微注射法就是利用玻璃針將DNA注入到動物胚胎細胞核,再將DNA移植到動物體,使其正常發育,是早期常用的動物轉基因技術。體細胞核移植法就是先在體外來培養細胞,篩選優質基因,再將其移植到卵細胞,再移植至母體之中。代表性的有幾類:
2.2.1 培養器官的轉基因動物
轉基因動物在人體器官的培養上也有積極的作用,能解決傳統器官移植中存在的免疫排斥反應,是當前研究中的重點發展方向。
2.2.2 醫學研究轉基因動物
世界上首個轉基因動物是1990年的轉基因小鼠,后來,轉基因大鼠、家兔研究成功,這類轉基因動物為醫學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2.2.3 分泌藥物的轉基因動物
在哺乳動物體內導入正常的基因片段,能夠誘導哺乳動物體內表達,提取活性物質,當前,我國分泌藥物的轉基因動物已經研發成功,并步入安全評價階段。
除了轉基因植物和轉基因動物,轉基因食品也是當前關注的重點。
2.3 基因工程藥品
當前,很多藥品都是從生物組織之中提取而來,在材料因素的限制下,其價格偏高,與之相比,微生物生長速度非常快,更容易控制,適合應用在大規模生產中,開發基因工程藥品,能夠解決藥品產量的問題,還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如,胰島素是現階段控制糖尿病的常用藥物,而胰島素的提取要求非常高,當前只能在動物體內來提取,產量非常低,基于此,研究人員嘗試將胰島素基因、青霉素酶基因結合起來,有效提高了胰島素的產量,每2000L的培養液中,可以生產出100g的胰島素,產量大大提高。
2.4 基因診斷和治療
基因診斷和治療也是轉基因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當前使用的DNA探針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技術的完善下,基因治療技術也逐步發展成熟,基因治療即將正常基因導入到患者體內,發揮出基因的正常表達功能,達到治病目的,這是現階段下遺傳病治療的有效方式之一,包括基因增補、基因修復、基因置換等類型,但是這一技術尚未成熟,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 我國發展轉基因技術的前景
我國是一個大口大國,人多地少是我國需要面臨的問題,近年來,農業耕地面積日益減小,生態環境日趨脆弱,冷害、高溫、干旱問題時常出現,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人們大量使用農藥、化肥,農藥和化肥的濫用無疑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就當前來看,我國鹽堿地數量高達5億,單一依靠生產很難解決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發展轉基因技術,是國際產業分工的一項必然選擇,也是解決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安全問題的有效途徑。發展轉基因技術,能夠提高農田的抗旱、耐鹽力,達到保護環境、提高品質的效果。
4 轉基因產品的安全問題分析
4.1 轉基因產品的環境問題
在轉基因植物在投入到使用后,可能會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很多國家都有此類慘痛的教訓。雖然轉基因生物不是新物種,但是也會對生態系統造成壓力,這就是基因轉移,基因轉移也被稱之為基因飄逸,是轉基因技術的常見問題,如轉基因油菜會與野生油菜之間發生雜交,形成超級雜草,影響了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如,在轉基因魚投入使用后,能夠增加產量、縮短周期,假如這種轉基因魚進入大自然,會逐步將原有魚類品種淘汰。而轉基因植物則會通過種子、花粉的渠道給自然生態系統造成風險,給生物多樣性帶來危害。
4.2 轉基因食品造成的安全問題
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包括幾個方面:
4.2.1 過敏問題
過敏問題屬于免疫變態性反應,轉基因食品會由于免疫學同源性問題引起人體過敏。
4.2.2 毒性問題
絕對安全的食物是不存在的,在轉基因食品中,部分基因可能會通過各類途徑產生毒素,給人體造成傷害。研究顯示,轉基因食品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在以往,已經發現轉基因大豆、花生的過敏反應,由此造成了人們的恐慌。
4.2.3 殺蟲毒素問題
轉基因植物會產生殺蟲毒素,這種毒素會隨著植物的根部進入到土壤中,對土壤的環境和微生物造成了不良影響,繼而影響植物種群多樣性。
4.2.4 標記基因問題
標記基因大多屬于抗生素抗性基因,會通過各類渠道進入到食物鏈之中,并產長耐藥菌,這類耐藥菌對抗生素的抗性非常強。由于轉基因食品的發展時間還不長,還無法證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人體長期食用,究竟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會不會對下一代造成威脅?這些都沒有得到證實。當然,轉基因食品的優勢是非常顯著的,能夠提高食品質量,解決病蟲害問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量,關于轉基因食品的危害,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4]。
截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關于由于食用轉基因食品造成人體健康問題的報道,也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持支持態度,各個國家也加大了對這一技術的研究,希望能夠糾正公眾的認識。
5 結語
轉基因技術屬于生物技術發展的核心內容,目前,轉基因植物、轉基因動物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新的歷史時期下,各個國家都將轉基因技術作為科技發展的重點,轉基因植物、轉基因動物也將會迎來更為廣闊的前景。為了促進轉基因技術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構建為完善的安全評估體系,制定嚴格的規則和標準,對轉基因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等內容進行系統研究,相信通過學界的努力,定會進一步發揮出轉基因技術的益處和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君,張毅,陳坤玲,等.CRISPR/Cas系統:RNA靶向的基因組定向編輯新技術[J].遺傳.2013(11):1265-1273.
[2]解亦舟,孫瑞英,藺銀鼎.轉基因技術影響的知與行:基于農民的調查[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4):352-356.
[3]Peter H.Raven,劉杰.全球視角:轉基因作物與生物多樣性[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4(06):24-30.
[4]高盼.基于貝克“無知”視域的轉基因技術風險成因[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2):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