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否則我們的教育工作就會做不對、做不好、做不了。小學英語課堂要從“學”的視角加以重構,而學情分析就是重構的著力點。有效的學情分析應與具體的學習情境、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過程相整合。學情分析視角中的學習經驗發展具有三個連續的階段:學習起點、學習狀態、學習結果。教師可運用學情前測、學情后測、課堂觀察、調查訪談等多種途徑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需求,運用科學的方式優化學習活動的設計,從而真正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本課例是江蘇省“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四年級第6單元“Whose dress is this?”的第3課時,教學內容為動畫和語音版塊。第一次試教結束后,抽取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合計24名進行學情后測,分別對動畫、語音和繪本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并對相關學習活動的設計進行訪談。在分析相關數據和情況的基礎上,對學習活動展開進一步地優化和完善。
訪談情況反饋:①動畫板塊是一單元中學生最喜歡的板塊;②表演故事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活動;③續編故事也是學生喜歡的學習活動之一;④學生覺得Bobby被刺的情節很有意思,喜歡小刺猬,但遺憾的是刺猬這個單詞不會讀。
測試情況反饋:①中等層次以上學生能熟練掌握文本,準確而富有表情地朗讀;②基礎薄弱的學生對matter、move等單詞的發言還不是很到位。
我們著重對輸出環節的學習活動進行了優化。試教時為:想象故事發展——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或表演課文。調整后為:讀課文——想象故事發展——欣賞表演視頻——表演課文。此外,還完善了相關細節,如增加教學hedgehog,以互助學習的方式強化matter、move等單詞的拼讀。對于這些調整,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1.完善故事情景,體現語言學習的真實性。Cartoon Time板塊通過有趣的圖片和生動的文字敘述發生在Bobby和Sam之間的故事,但很多故事的背景或起因沒有明確交代,故事的結果或發展隱藏在圖片中,故事的結局也令人意猶未盡。所以,“創想結尾”能使故事更加真實、完整,更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本節課的“創想”中,學生從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Do you like apples?Let’s be friends等多維度展開了豐富而合理的想象。
2.以讀演促感悟,增強故事閱讀的趣味性。Cartoon Time板塊作為趣味閱讀拓展板塊,“趣”是每個故事的亮點,如何利用故事中的“趣”激發學生的“學”,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本節課中,教師通過視頻動畫、動作表演等充分挖掘故事中的趣味點,引導學生感悟故事的幽默之處,如指導學生帶著哭腔說“My hand hurts”,進而讓學生通過朗讀、模仿、表演等方式把故事準確生動地表現出來。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展示優秀學生的表演視頻,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其創造性思維。
整個板塊的學習,基于其內容簡單,更適合學生自主閱讀的特點,將學習活動設計簡化處理,突出學生的自讀自悟,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另外基于學生不同的能力發展狀況,對新單詞、新句型,教師少教或不教。請學生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并選擇部分學生作為小老師,實現學生的互助式學習。
訪談情況反饋:①所有的學生都喜歡自己創作單詞這一學習活動;②大部分學生覺得自主認讀新單詞很有成就感;③兩首小兒歌很幽默,難易程度也適中。
測試情況反饋:①大部分學生能熟練朗讀Sound time;②學生的拼讀困難主要表現為不知道部分輔音字母的發音,如br、g等;③小部分學生存在較大的拼讀障礙。
我們對相關學習活動進行了微調。試教時為:發現規則——尋找類似詞——嘗試讀新單詞——自創新單詞。調整后為:發現規則——尋找類似詞——自創新單詞——嘗試讀新單詞。對于這些調整,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1.增加韻文感知力度,在反復聆聽中領悟發音的規則。語音部分的韻文雖有一定的難度,但朗朗上口。在感知韻文的學習活動中,我們鼓勵學生通過擊掌等方式感知節奏,再通過反復播放原汁原味的文本材料,使學生浸潤其中,在3~5遍的重復中不知不覺熟練至掌握。
2.調整游戲活動順序,在自主探究中發現學習的樂趣。調整后的學習任務鏈更科學合理,層層遞進,將學生注意力始終吸引在拼讀訓練上,所有的學習活動都努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進一步引發學生用自然拼讀法學習單詞的激情,讓他們在親歷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學習的樂趣,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自創新單詞這一學習活動為例,學生創造了大量屬于他們的單詞,如bip、lit等,教師則鼓勵學生借助詞典等工具,了解自己創造的單詞是否存在,學生表現出極大的創造力和積極性。
整個板塊的學習,學習活動設計貼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效引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學生表現出的一些問題,如部分輔音字母的發音掌握不到位、缺乏拼讀方法等,這些也給我們以啟發和思考:語言能力應該在日常教學中進行系統、有計劃地滲透和培養。
訪談情況反饋:①大部分學生對繪本充滿好奇,覺得拿到繪本后應該花時間自己先讀一讀;②大部分同學基本理解故事情節,能讀出大部分新單詞;③基礎薄弱的同學有為難情緒甚至抵觸情緒。
測試情況反饋:①只有少數學生能讀準繪本;②gingerbread man等單詞,學生普遍掌握得不太到位。
我們調整了部分單詞和內容,總體降低學習的難度,期待在繪本學習中能真正達到一箭雙雕,既能活用語音知識,又能鞏固本單元的重點知識。
1.繪本的選擇:服務于核心學習內容。好的繪本材料是幫助兒童進行高質高效的英文閱讀的基礎。我們以培生幼兒英語(基礎級)中的故事,Josiea and the cake sale為藍本,基于學生的認知局限和現實基礎,我們做了兩方面的簡化:一是壓縮繪本的內容,從13頁變為6頁;二是簡化部分單詞和句型。這樣總體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相似的語言結構和多元的詞匯中,既能活用新學的語音知識,又能鞏固本單元的重點知識。
2.繪本的學習:滿足不同層次的發展。優化調整三項學習活動,即增加自主閱讀繪本環節,滿足學生的閱讀心理和設置閱讀任務Who are they?將聽故事填單詞調整為選單詞,降低學習難度。在讀后活動的設置上體現選擇性,任務1讀繪本,討論這些食物分別是誰做的。任務2讀繪本,選擇讀得最棒的一頁來展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從而實現在面向全體的同時,又能關注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
整個板塊的學習,通過改編英文繪本Linda’s Party,為學生提供學習英語的真實、豐富的詞匯,激發學生閱讀英語的興趣,擴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效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學情后測作為學情分析的方法之一,能促使一線小學英語教師以研究者的角色進行換位思考,從而真正實現站在“兒童立場”上進行學習活動的重構。
參考文獻:
[1]劉秀鳳.構建基于學情分析的兒童課堂[J].江蘇教育研究,2013,(06A):64-67.
[2]陳瑤.學情分析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6):21-23.
[3]宮文勝.對譯林新版《英語》教材Cartoon time板塊教學的思考[J].江蘇教育,2015,(1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