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新課標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要求教師帶領學生充分地動起來,去體驗音樂,參與音樂,實踐音樂。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更應該將學生的感官調動起來,將學科特點結合陶行知先生及新課標的理念,與聽、視、動結合起來,幫助他們通過音樂實踐了解音樂,喜愛音樂。
聽覺是音樂教學最重要的感覺體驗,學習音樂最重要的是聽覺培養。教學中學生不會聽,多是因為無目的地聽,不能在音樂聲中思考、感悟。低年級學生的聽覺還沒完全被喚醒,沒形成聽覺意識,教師可設計喚醒學生的聽覺活動,激發學生“聽”的興趣。
課例片段1:自編活動《聽音尋路》
【教具準備】碰鈴、三角鐵、沙錘、響板、串鈴
【空間準備】音樂教室里,學生圍著周邊坐下來,教室中間留出一塊空地
【教學過程】
師:現在來認識一件小樂器,先閉上眼睛聽聽小樂器的聲音是怎樣的?(教師敲碰鈴)
生:長長的,像鈴鐺的聲音……
師: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小樂器,它叫碰鈴。通過兩個鈴鐺碰撞發出聲音。誰能模擬一下它的聲音?
生:叮……
師:現在老師背對大家演奏小樂器,能找出第幾種是碰鈴嗎?
(教師敲擊碰鈴和響板,學生聽辨、回答)
師:接下來玩個游戲。請一個學生上來,用絲巾蒙上眼睛,然后把樂器放到其他小朋友身邊,老師說游戲開始時,敲擊樂器,學生尋找碰鈴的聲音,并向碰鈴的方向走去,如找到就把掌聲送給你!其他人保持安靜,不能影響她(他)的聽覺。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集中注意力在聽覺上,保持完整地聽覺體驗。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既有興趣,又能將聽覺能力發揮到最大限度,感受聽覺的重要性,喚起聽覺注意力。
課例片段2:蘇少版三年級上冊《頑皮的小杜鵑》
師:今天課堂上有只小動物來做客,聽聽它是誰?(播放杜鵑鳥音效)
生:布谷鳥!
師:對啦!布谷鳥又叫杜鵑鳥,這只小杜鵑還給大家帶來一首歌曲!仔細聽聽,能在歌曲中找到杜鵑的叫聲嗎?如果聽到請舉手示意。(學生聽歌曲,找出杜鵑鳥的叫聲并示意)
師:大家聽得非常準確。現在增加難度——聽音樂在教室行走,聽到杜鵑鳥叫聲請停下。
【設計意圖】在各種變換形式的聽覺中,給學生設定目標,讓學生有意識地聆聽,要求他們做出反應。此意在于通過活動引起學生聽覺注意,變相讓學生投入到聽覺活動中,激發他們“聽”的積極性。
以上兩個課例設計,可以很好地吸引學生聽覺注意力,并全身心地投入聽覺活動中。學生意識到聽覺在音樂中的重要性,能通過聽覺意識去分析音樂、認識音樂。“聽”是音樂學習的最重要能力,也是最有效的音樂實踐與體驗,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了解音樂,讓他們體會到音樂學科的特點。聽覺是音樂學習中最重要的實踐。
中低年級學生的音樂能力有一定局限性。其聽覺還不能完全解決音樂中的所有問題,需要一些輔助手段,輔助聽覺,而運用圖形譜是不錯的選擇。
課例片段1:蘇少版一年級下冊《鐵匠波爾卡》
師:剛才聽到的音樂片段,你們知道音樂中的人們在干什么嗎?
生:在勞動,在敲打工具……
師:是的,音樂中的人們正在打鐵!打鐵聲音有何不同?能聽出來嗎?
生:有些聲音大,有些聲音小。
師:小耳朵真靈!請仔細看黑板,老師用大錘子代表大的聲音,小錘子代表小的聲音,請你們邊聽邊看,他們的聲音大小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出現的?

師: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段音樂。男生用動作來表示大錘子工作,女生用動作來表示小錘子工作。
師:配合得不錯,和著音樂能不能也一樣出色。(學生隨樂律動)
【設計意圖】低年級學生認知度有限,抽象思維未達到一定程度。教師在引起學生聽覺時,要相對降低聽覺要求,通過具體形象的教學方法幫助他們。
課例片段2:蘇少版二年級上冊《過新年》
師:我們剛剛已經聽出了鑼鼓節奏。現在來看一看每個樂句之間的節奏有什么特點?邊聽邊用手指跟老師一起畫一畫。

【設計意圖】這首歌共六個樂句。其中一二樂句與三四樂句節奏兩兩相同。學生演唱第三、四樂句時,由于受前兩個樂句的影響,節奏會拖長,通過圖形譜可讓學生明晰節奏疏密,看出節奏變化,從而唱好歌曲。這樣能幫助學生快速解決音樂學習中的重難點。
低年級學生對形象、生動的東西接受起來比較快。因此線條、顏色、形狀、符號、圖片等都能幫助學生學習音樂。他們也需要在形象具體的方法中獲得知識與成就感。視覺參與也是一種實踐,通過看來促進音樂的學習。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智慧的鮮花是開在手指尖上的,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在音樂教學中同樣如此。學生記住一個動作,也許就記住了一段音樂或一個音樂語匯,他們會在記住動作的同時,將其與音樂建立起內在聯系。
課例片段1: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教材一年級下冊《冰河解凍》活動
師:冬天剛剛過去,東風輕輕吹拂著河面,冰凍的河面有了裂縫,裂成了一塊一塊……(老師用節奏棒敲擊節奏:X 0|X 0|X 0|……)學生用停頓步表示,邊走邊念:冰 0|雪 0|消 0|融 0|冰 0|河 0|解 0|凍 0|……
師:東風不停地吹,冰塊開始融化了,河水開始慢慢地流動了……(教師用節奏棒變化節奏X X|X X|X X|……)學生用連拖步表示,邊走邊念:冰 雪 |消 融 |冰 河 |解 凍 |……
師:東風不停地吹,河水變暖了,河水越流越快了……(老師用節奏棒變化節奏XX XX|XX XX|……)學生用快連步表示,邊走邊念:冰雪消融|冰河 解凍 |……
師:天氣越來越暖和,小河嘩啦啦地流淌著,唱起了歌兒……學生用小跑步表示,邊走邊念:嘩啦啦啦 啦啦啦啦 |嘩啦啦啦 啦啦啦啦 |……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步伐體驗不同的節奏,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節奏的快慢,并通過身體的運動、肌肉的緊張與記憶,將這些節奏熟記于心。這樣的活動設計也為節奏教學增添了趣味性。
課例片段2:蘇少版三年級下冊《夏夜》
師:老師現在彈一個樂句,聽聽樂句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哪里像螢火蟲在一閃一閃?
教師彈奏:

生:前半部分。
師:音樂中用休止符來表現螢火蟲的若隱若現,誰能把像螢火蟲一閃一閃的音樂全部找出來?(教師演奏全曲,學生舉手示意音樂中像螢火蟲閃爍的部分)
師:找得很準確。螢火蟲除了會發光還會什么?
生:還會飛。
師:讓我們一起呈表現夏天的夜晚!請男生聽到像螢火蟲閃爍的音樂,在原地做動作;女生聽見像螢火蟲飛舞的音樂,在教室里漫天飛舞。 教師彈奏全曲(學生聽音樂表現螢火蟲不同的狀態)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的音樂引導學生發現音樂表現螢火蟲的不同狀態,通過聽覺引發思考,再延伸到表現。通過不同的體態動作和空間的狀態對比,在音樂、學生、情感之間架起“過渡相連”的橋梁,使學生獲得音樂情感和音樂“形式感”的體驗。
總之,音樂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音樂課堂不應僅僅圍繞譜面,而應努力為學生建立起聽覺、視覺、動覺三位一體的音樂氛圍。現代音樂教育應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讓聽覺、視覺、動覺全方位參與和實踐,讓學生建立一個立體的音樂學習概念,促進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新鮮感,從而帶動整體感覺。實踐是一種音樂與人合一的狀態,通感體驗是學生認識音樂的重要途徑,讓學生真正地融化在音樂里享受音樂,才是音樂學習快樂的本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2]葉麗慧.中小學音樂教育[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