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也提出“使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合適的教育”,2017年5月1日實施的《殘疾人教育條例》提出“國家保障殘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禁止任何基于殘疾的教育歧視。殘疾人教育應當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并根據殘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質,為殘疾人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創造條件”。
我國現行的殘疾人教育是“隨班就讀”,這個制度為殘疾兒童拓展了一條新路。多年來,我國在隨班就讀的工作中取得很多經驗成績,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比如,學校方面:對隨生的關注不夠、對隨班就讀重視不夠、資源提供不夠、研究不夠、對隨生教師培訓不夠;教師方面:對隨生區別對待、教學內容準備不夠、日常管理不夠;學生方面:隨生身體和心理沒有同步融入班級、與同學溝通交流不暢,甚至還有歧視現象。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建設資源教室,為隨生開動希望之舟。
“資源教室”(Resource room)的理念最早由美國人歐文(Irwin)于1913年提出,他將這種教育方案用于幫助視障學生在普通學校就學。20世紀中期,資源教室方案開始被用于協助學習數學和閱讀有困難者。隨著研究和使用地不斷推進,20世紀70年代,美國資源教室建設進入探索與發展期,對促進融合教育的作用日益凸顯;80年代后,資源教室的建設與研究走向深入。我國臺灣地區對資源教室的研究自1967年開展巡回輔導以來穩步推進,1978年正式推行資源教室方案。我國大陸地區的資源教室發展起步略晚,主要經歷了1990年期間的自發階段、2000年前的探索階段和2000年以后的規范發展階段。
2016年,國家教育部下發了關于《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指南》(下文簡稱“指南”),其對資源教室提出總體要求,重點介紹了功能作用、基本布局、場地和環境、區域設置、配備目錄、資源教師和管理規范。指南強調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堅持特教特辦的原則,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協調落實好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的資金、人員和相關政策,切實做好教育資源教室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資源教室是在普通學校中設置的、專門為特殊學生提供適合其特殊需要的個別化教學的場所(教室),配有多種圖書、教具和教學設備,并配有專門的資源教師,按照學生的不同需要設計課程,以滿足其個性化需求。資源教室是安置特殊兒童的一種重要組織架構模式,是促進普特融合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其目的是為特殊學生和教師提供教學上的支援,促進特殊學生的學業、行為和情緒的健康發展。
擴展資源教室的含義,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指資源教室在原有配置基礎上的再建構,主要指優化教育環境、創新資源開發、豐富活動材料、拓展教學內容等。二是實現資源教室開放、拓展與共享,指資源教室不僅為本校就讀的特殊兒童服務,還能為區域內其他隨班就讀學校的特殊兒童服務,提高資源利用率,彌補不足。同時,我們還可以把學校其他資源、社區資源等視為更廣義的資源,跨越原有教室、學校的圍墻。
據調查,隨班就讀的實際情況,用兩個詞語來概括就是美好的理想和骨質的現實。特殊兒童和普通學生一起學習,好處肯定有,但前文所列的問題足以說明效果只能算差強人意。隨生往往成為“教師隨意”“學生隨大流”之“隨”,不能參與教學質量的考核決定了教師對隨生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沒有要求,永遠是落后者和被忽視者的處境,這對他們的心理和性格造成再次傷害。
但是,如果學校有了資源教室,情況就大不一樣。①資源教室是為這些隨生專門建設的,是屬于他們的世界;②資源教室配備的硬件設施一定符合他們的要求;③資源教室配備的教師具有專業性——經過培訓,掌握特殊教育的知識及技巧;④資源教師準備的教學內容也是適合特殊兒童的;⑤資源教室集中了學校所有的特殊學生,他們在一起會感到平等、獲得自尊、充滿自信;⑥因為資源教室的學生人數相對少得多,教師可以在每個孩子身上傾注盡可能多的心血、時間,對他們的成長大有裨益。
《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配備參考目錄》配備的學習用具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比如,有聲讀書機、盲用便攜式電腦等供視力殘疾學生使用;兒童圖形認知板、字母數字列車、幾何圖形插件、蒙臺梭利教具、早期干預卡片等能夠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教具學具專供智力殘疾學生使用……這些啟智類、游戲類學具教具十分受歡迎,他們在這里享受到隨班就讀沒有的快樂,收獲到更適合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而資源教室針對每個隨生的個性化教學則更讓他們循序漸進,逐步成長。下面是筆者在一個資源教室的聽課記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教學內容:聽故事
學習對象:隨生6名
教學過程:
1.聽老師講故事,逐個提問聽到的故事內容;
2.出示故事內容,帶領隨生大聲朗讀故事;
3.邀請孩子講故事,采用一人講一段、其他孩子補充的方式,每個孩子都要講,可以請求幫助或主動提供幫助;
4.從故事中拎出“我有信心”“我要努力”的短句,反復朗讀、講述、動作演示。
現場觀察:學生很喜歡故事,教師對于每個學生的情況都了如指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比如,有視力障礙的就讓他來摸“信心”“努力”這兩個詞語,有聽力障礙的就讓其他人一起大聲朗讀給他聽,同時要求這個學生口型模仿、輔助動作;調動殘疾輕一點的學生做示范,激發了其他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后了解,這些學生上午在普通班級學習,享受大集體的氛圍;下午就來到資源教室上課,接受小群體和個別化的教育,讓他們身心感到愉快。
我們國家對特教事業十分重視,每個市都設有特教學校,這些學校成為特教工作的重心和支柱。正是有了這些特教學校,我國的特教事業才能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特教學校無法做到特教的全覆蓋,尤其是國家實行隨班就讀制度后,有相當多的特殊學生不再進入特殊教育學校了。這時候,特殊教育學校就成為特殊教育中心,職能發生轉變,不僅要辦好自身的教育,還要對區域內的隨班就讀質量進行管理。管理必須有抓手,而資源教室就可以成為這種抓手。
一個資源教室設在一個學校內,施教范圍與學校施教范圍一樣,承包施教區內所有特殊孩子的教育,確保“特殊教育沒有死角”,特殊孩子一個不遺漏,做到真正的“教育公平”。于是,江蘇省如皋市(以下簡稱“我市”)形成了以特教學校為中心的特教網絡——每個資源教室就是這張網的支點,支撐起全市的特教事業。
我市現建有資源教室的小學共計6個,將在兩年內再建成6個,基本做到一個鄉鎮一個,可以接納全市所有的特殊學生入學。有了這些資源教室,就有了教學陣地,特教中心就有了管理的對象,就可以在專業上提出要求,克服隨班就讀帶來的管理問題。表1是對服務區內各資源教室進行管理的一份資料:

表1 資源教室使用實況檢查【2017年12月26日下午】
這些資源教室每天都在進行著點滴且偉大的事業,撐起我市特殊教育的天空,給特殊孩子燦爛的明天。
特殊教育經歷了從隔離到融合、從慈善到權益、從封閉到開放的發展歷程。辦學理念經歷了從學一技之長的工具理性到以人為本的價值理性,從一方適應到雙方融合的個體意識的覺醒,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群體能力的時代激蕩。特殊兒童的發展空間也從隔離式的寄宿學校到普通學校的普通班級,再到設在普校的資源教室及整個社區。由此可見,特殊兒童的權益逐步得到保障、特殊兒童的潛能逐步得到挖掘、特殊兒童的主觀能動性逐步得到彰顯、特殊兒童的機會選擇與命運可控性逐步得到提升。
以往人們總給特殊兒童貼上各種弱勢的標簽,把特殊兒童等同于智力障礙+社會功能受損+情緒行為障礙……但是,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認識人類智能打開了新的窗口:人類的智能分成語言、邏輯、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內省七個領域,后續添加了自然探索智能、存在智能兩個領域。相應地,我們對特殊兒童的認識也應當發生轉變,要更多地關注他們身上的優勢智能領域,通過教育、康復、心理、醫學等諸因素的介入,激發特殊兒童身上各種積極的認知、情感、意志因素,必能促進他們學業成就及社會功能的大幅度提高。而資源教室發揮“小范圍、一對一、個別化”的悉心教育,體現了特殊教育以人為本、尊重差異、多元發展的本體價值,能夠讓他們實現多元化發展,形成個性化能力。
案例:張某的成長。隨班就讀學生的習慣有共同點,家庭成員中有某個人與他們是一樣的。張某就如此,課堂上大笑大叫,屬具有攻擊性傾向的學生。筆者就決定從培養他的良好習慣開始,進而培養他的自理能力。在實施目標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他喜歡唱歌,于是就發揮他的特長,讓他拋頭露面,獲得多次獎勵后,他有了自信。每次他有了成績,就提出新的努力目標,他也欣然接受……根據他認識爸爸的汽車,得知他能分辨各類汽車,決定將他頭腦中現有的實物圖形和記載實物圖形的符號與文字聯系起來作為教學目標。如今,他頭腦中有了圓、方、長等概念,還依靠1個方向盤4個車輪等汽車部件學會了數數。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不僅能夠守紀,與同學們和睦相處,還會做一些自理的小事。
張某這個孩子就是個別教育的良好例證,也是資源教室促進學生能力生長點的重要佐證。只要充分發揮資源教室的優勢,努力發現學生的優勢能力,從這一點出發引導出新的能力,就能發現更多的閃光點。另外,同類學生中所蘊藏的榜樣,也會以行動示范感化個別學生。我們只要尊重和信任這些學生,循序漸進、堅持不懈,正確對待他們的“反復”,就一定能夠促進其能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