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體的學科,有自己獨特的屬性。在這豐美而廣闊的天地間,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運用充沛的情感去閱讀、感知文學的美與神圣,體驗語文課上美的盛宴。隨著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地深入推廣,對語文教師文學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能在課堂上廣征博引,融會貫通,把一堂課講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反之,一個缺乏文學素養的老師只會照本宣科,讓學生覺得課堂“如同嚼蠟”,毫無美感和“文學味”。因此,語文教師要自覺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文學的美和語文課的生動有趣,努力提升文學素養。
語文教師僅停留在語文理論知識的教學上是不夠的,還要有更深層次的文學探究,追尋新時代下的文學發展趨勢,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深刻體會人生的厚度和深度。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有旁征博引的機智、信手拈來的瀟灑,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課堂充滿“文學味”,帶領學生進入美的文學殿堂。這一切,除了深入研究教材外,還離不開平時的大量閱讀,尤其是閱讀經典名著,從名著里體驗人生。對于文學名著的解讀,可以有多種角度,如社會歷史、政治階級、意識形態、倫理道德、心理學、女性主義、文化、審美、語言等方面豐富研讀視角。教師可以從名著中體驗不同人的不同人生,大大突破現實的局限,還可以從名著中積累大量的人文、科技等方面的知識,為更好地解讀課文提供基礎。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的閱讀量增加了,人生體驗豐富了,文化底蘊自然會增強。這有助于語文教師從文學中更深刻地領悟人生,增添有別于其他學科老師的文學氣質,有助于文學素養的提升。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應該是“填鴨式”地一味灌輸,而應是啟發式的、積極引導學生去主動學習。一個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要做到這些就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當下很多老師不愛閱讀,或因為工作的壓力沒有時間閱讀,有的老師除了教材外,很少去研讀其他文學作品,一年的閱讀量只有四五本書,甚至更少,這無疑是很可悲的。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李鎮西曾說:“我們應該博覽群書,站在人類文化的高峰俯瞰我們每一節語文課,我們的心靈應該向古今中外的文學大師們開放。”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視閱讀為自己生命體驗的一種形式,一種生活習慣,只有知識豐富了,視野開闊了,文學鑒賞能力提高了,文化底蘊增強了,才更有利于引導學生思考人生問題。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主動的探究、積極的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課堂不再顯得枯燥,而是延展到課外,變得豐富多彩。
“寫作是展現教師文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對語文教師而言,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尤為重要,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寫作來逐漸豐富和提高。一個不會寫作的語文老師,不是一個稱職的語文老師。教師只有自己具有較高的文學領悟能力和寫作水平,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去指導學生,也只有自己感受到寫作的艱辛,體會到寫作的門道,指導學生時才會有的放矢,讓學生心服口服。如果一個語文教師不喜歡文學創作,那他的文學創造能力就很難得到提高。語文教師要對文學有濃厚的興趣,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勤于練筆,如果一個語文教師不喜歡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平時又懶于寫作,上課只會依賴教參,他的文字、語言很可能是枯燥干巴的,毫無生機和趣味,這樣必定會限制課堂教學,影響教學效果和育人效果。
很多語文教師常常耽溺于忙碌的事務中,漸漸疏遠文學作品的寫作,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很好地指導和從事語文教學,這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寫作不僅能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分析思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還能給學生有針對性地指導。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認為:“下水作文”方能“深知作文甘苦,無論取材布局,遣詞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練,具有敏感,幾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這樣的時候,隨時給學生引導一下,指點幾句,全是有益的啟發,最切用的經驗”。所以,要提高文學素養,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教師自己必須多練筆,做到“出口成章,下筆能文”。
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教學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廣博的知識面。教師除了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外,還要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這些知識在教師講課過程中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講解《趙州橋》、《石鐘山記》、《琵琶行》等課文時,語文教師利用自己掌握的建筑、地理、音樂等方面的知識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時就會顯得深入淺出、輕松自如,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又能提高教學效果。
語文教師在廣泛涉獵、夯實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掌握其他學科知識,為更好地研讀教材、豐富課堂、提升實踐效果打下良好基礎。在豐富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注重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創新地理解和應用教材,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搞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網絡時代的到來,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語文教師要注意在教學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自己的語文教學呈現新的特點和氣象,在鉆研教材的同時勤于學習,融會貫通,通過科研能力的提升達到提高文學素養的目的。
一個好的語文教師還要有扎實的文學理論知識和文學鑒賞知識,并能夠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有的老師對文學理論和文學鑒賞知識的理解僅停留在文學理論層面,在課堂上只注重一個個“知識點”的傳授,忽略整體把握,把一篇意境很美或內容與形式結合得很完美的作品肢解得支離破碎,讓學生完全感受不到文章整體的美感;有的老師在參加工作后就很少再閱讀文學作品,閱讀積累還停留在大學階段,對現當代文學作品、現象缺乏關注和研讀,導致知識老化、落伍;有的老師過分依賴教參,不敢越“教參”一步,很少有自己的看法,缺乏文學的創新思維。這些都嚴重限制了自身文學素養的提高。
文化底蘊的積累,審美情趣、鑒賞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斷地學習。教師在工作之余應接受繼續再教育,了解學科前沿知識,及時更新知識結構,提升理論水平,多參加文學創作、鑒賞、批評理論方面的課程培訓,提高多角度、多側面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此外,語文教師還應在如何提高鑒賞理論和鑒賞技巧上下功夫,通過范例學習,掌握鑒賞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所必備的;寬廣的知識面、對社會人生的深刻體察也是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所必備的。語文教師應該憑著自己對文本、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悟,捕捉其間蘊含的文學內涵,讓課堂飄散著“文學味”,充滿詩意和靈性。這一切都離不開語文教師深厚的文學素養,因為文學素養是一個優秀語文教師的靈魂。而文學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斷地積累和知識更新,這對每一位語文教師來說是一門必修課。為適應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程的教學特點,提高教學質量,圓滿完成教書育人的教學任務,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張紅.提高高中語文教師文學素養的策略探析[J].語文論壇,2016,(18):21.
[2]歐國玉.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素養提升途徑探析[J].中學時代,2013,(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