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朝霞
在線教育這一新興的特色教育形式在“互聯網+”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在這種大背景下,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更多了,對于知識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在線教育變得更加個性化和人性化,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1.教學理念方面的問題。將網絡技術和教育有機結合是勢在必行。當前阻礙混合式教學全面推進的主要因素就是師生的思想理念還未轉變,沒能達成共識,沒能認清混合式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能夠使學生在情感態度、思維以及知識技能等方面得到有效并且全面的發展[1]。在當前“互聯網+”背景下,我們應該思索混合式教學的真正意義,推進或核實教學的目的以及這到底適不適合學校的目標使命以及價值觀等。
2.技術方面的問題。混合式教學作為教學輔助延伸的一種方式,不論是在信息更新還是資源建設等各方面都存在嚴重的不足,究其原因還是由于技術方面的限制以及教師和學生的使用不夠熟練。學校對此也是不夠重視,對教師這方面的培訓非常少,導致教師運用互聯網教學的能力較差。除此之外,當前混合式教學模式平臺維護以及管理方面的人員相對較少,導致一些新手教師對平臺的使用不夠熟練,又很難找到人進行請教和詢問,難以完成相關的教學活動[2]。很多教師的網絡教學只是將課程背景以及教學PPT照搬到網絡平臺上,未能與傳統教學方式區分開來。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對于教學視頻以及相關課件的制作掌握得不夠熟練,這些技術方面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混合式教學的發展。
在推行混合式教學的初始階段,大多數教師都會將大部分精力放在資源整合以及微視頻的制作上,這部分不僅最耗費時間,也非常復雜。由于很多教師對網絡技術的使用較為生疏,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和適應時間。除此之外,還有部分教師將重點放在教學設計上,他們認為資源整合以及視頻制作比較簡單,而教學設計才是混合式教學的重點。總之,技術方面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混合式教學的推進。
1.將網絡教學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創設合適的情境。網絡教學因為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以及學科的特點來合理運用,并不是所有的教材都適用于混合式教學。而情境創設并不是一個新的話題,特別是將其和信息技術相結合時。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很多學生的語文功底較為薄弱,而情境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內心的情感,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經典誦讀中。例如,在《蜀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網絡信息技術,使學生深入了解諸葛亮的功績以及歷史評價,然后通過圖片將一些與諸葛亮相關的紀念場所展示給學生看,而這些都屬于情境創設,能夠為學生的經典誦讀營造良好的氣氛,使學生從內心產生一種對諸葛亮的尊敬的心理[3]。然后再讓學生誦讀,并通過網絡技術給學生營造一種聲音氣氛,使學生誦讀的情感得到升華,使這種經典誦讀成為學生內心情感驅動的誦讀。這樣不僅充分激發了教師的潛力,還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
2.重視提升教師團隊的專業信息素養。在當前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信息素養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直接影響教學的效率。在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中,教師也是關鍵因素,直接影響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成效。
(1)建立混合式教學專家團隊。萬事開頭難,混合式教學的開展也不例外。在其開展初期,不論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設施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各種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量。而建立混合式教學專家團隊能夠促進教師之間的有效交流,進而優勢互補、共同進步。混合式教學專家團隊應該由混合式教學的教師、相關網絡技術人員以及混合式教學專家組等共同組成。網絡技術人員為混合式教學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幫助教師及時地解決相關問題。
(2)重視教師的專業化培訓。專業的培訓能夠幫助教師更快地轉變教學模式,有效拓展教師成長的空間。應多組織教師在校園內部的培訓,組織新手教師觀看優秀的混合式教學課程,還可以開展一系列的混合式教學相關研討活動,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校外培訓,多去其他學校參觀學習,以提升教學專業性。
(3)初步建構混合式教學共同體。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慢慢形成自主探究、通力協作的學習共同體。教師教學共同體的構建首先得轉變他們的教學意識,讓他們更好地感受共同體的意義以及實際的價值[4]。同時,混合式教學應該積極主動地營造一種創新、共享、合作的文化氛圍。共同體教學目標確定時,也就標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順利轉變。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不論是對教學體系的完善還是對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展都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在“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是教學最佳的形態,也被廣大師生以及社會所認可,能夠更好地促進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
[1]康欣欣,傅鋼善.緘默知識視域下基于網絡的混合教學模式建構[J].數字教育,2016,2(4):49-53.
[2]楊志超.建構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現實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7,(11):63-68.
[3]孟凡東.中華民族認同教育“立體化”混合式教學模式建構——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0):122-125.
[4]胡慶,李嘉懿.“互聯網+”時代基于混合式學習模式的法語翻譯課程教學模式建構[J].考試周刊,2017,(61):64-65.